肺部积液在中医学中属于“悬饮”“支饮”“痰饮”等范畴,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导致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不主水,使水液代谢失常,停聚于肺络及胸胁而成,中医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根据病因、病性、病位的不同,采用温肺化饮、健脾利水、清热化痰、温阳化气等治法,常用方剂包括经方时方,并结合外治法综合调理,现将具体治疗方剂及应用分述如下。
中医对肺部积液的病因病机认识
肺部积液的病位在肺,与脾、肾、三焦功能密切相关,外感寒邪、寒湿侵袭,或饮食生冷损伤脾阳,致寒饮内停,上射于肺,发为“寒饮停肺”;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或外感风热、痰热壅肺,灼津成痰,痰热互结,阻于肺络,则为“痰热壅肺”;久病体虚、劳倦过度,或脾肾阳虚,水液失于蒸腾气化,泛溢于胸胁,形成“脾虚水停”“肾阳虚衰”;气虚血瘀、水停痰阻,亦可致积液难消,总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在肺、脾、肾,实在痰、饮、瘀。
辨证分型与治疗方剂
中医治疗肺部积液需根据四诊合参,辨明寒热虚实、标本缓急,以下为常见证型及代表方剂:
(一)寒饮停肺证
症状:胸胁闷痛,咳喘气逆,咳吐稀白痰或泡沫样痰,量多易咯,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弦紧或弦滑。
治法:温肺化饮,降逆止咳。
代表方剂:小青龙汤(《伤寒论》)
药物组成: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9g,干姜9g,细辛3g,五味子6g,半夏(洗)9g,芍药9g,炙甘草6g。
方解:方中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散寒止痛;五味子收敛肺气,防麻黄、桂枝耗散太过;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咳;芍药、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之效。
加减应用:若咳甚痰多加款冬花、紫菀以增强止咳化痰;若胸胁痛甚加白芥子、延胡索以温经止痛;若兼表虚自汗去麻黄,改用炙麻黄,加黄芪以益气固表。
(二)痰热壅肺证
症状:咳嗽气急,胸胁胀痛,咳吐黄稠痰或铁锈色痰,身热口渴,面红目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代表方剂:苇茎汤合清气化痰丸(《外台秘要》《医方考》)
药物组成:苇茎(芦根)30g,薏苡仁30g,冬瓜子15g,桃仁9g,黄芩12g,瓜蒌仁15g,陈皮9g,茯苓12g,杏仁9g,枳实9g,胆南星6g。
方解:苇茎汤中苇茎清肺热,薏苡仁、冬瓜子化痰排脓、利湿消痈,桃仁活血化瘀;清气化痰丸中黄芩清肺热,瓜蒌仁、胆南星、陈皮、茯苓理气化痰,杏仁、枳实降气止咳,两方合用,共奏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之功。
加减应用:若胸痛甚加郁金、赤芍以活血止痛;若高热不退加石膏、知母以清热泻火;若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以凉血止血。
(三)脾虚水停证
症状:胸胁胀满,咳声重浊,咳吐白痰,量多质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㿠白,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益气,利水渗湿。
代表方剂:苓桂术甘汤合五皮饮(《金匮要略》《中藏经》)
药物组成:茯苓15g,桂枝9g,白术12g,炙甘草6g,桑白皮15g,陈皮9g,生姜皮6g,大腹皮9g,茯苓皮15g。
方解:苓桂术甘汤中茯苓健脾渗湿,桂枝温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调和脾胃;五皮饮中桑白皮、茯苓皮利水消肿,陈皮理气化痰,生姜皮、大腹皮行气利水,两方合用,共奏健脾利水、温化痰饮之效。
加减应用:若湿盛加苍术、厚朴以燥湿运脾;若气虚甚加黄芪、党参以益气健脾;若兼肾虚加附子、肉桂以温补肾阳。
(四)肾阳虚衰证
症状:胸胁满闷,动则气喘,咳吐清稀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不利或夜尿频多,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阳化气,利水消肿。
代表方剂:真武汤合五苓散(《伤寒论》)
药物组成:附子(炮)9g,白术12g,茯苓15g,白芍9g,生姜9g,桂枝6g,猪苓9g,泽泻15g。
方解:真武汤中附子温肾助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生姜温散水饮,白芍敛阴和营;五苓散中桂枝温阳化气,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两方合用,共奏温阳化气、利水消肿之功。
加减应用:若喘甚加蛤蚧、五味子以纳气平喘;若水肿甚加车前子、冬瓜皮以增强利水;若兼血瘀加丹参、红花以活血化瘀。
(五)气虚血瘀证
症状:胸胁刺痛,固定不移,咳嗽气短,咳痰不畅,神疲乏力,面色晦暗,唇甲青紫,舌暗有瘀斑,苔白,脉涩或细弱。
治法: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合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医林改错》)
药物组成:黄芪30g,当归尾9g,赤芍9g,地龙6g,川芎6g,红花6g,桃仁9g,生地黄9g,柴胡6g,牛膝9g,桔梗6g,枳壳6g。
方解:补阳还五汤中黄芪大补元气,当归尾、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活血化瘀通络;血府逐瘀汤中柴胡、枳壳疏肝理气,牛膝引血下行,桔梗开宣肺气,生地黄养阴清热,两方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效。
加减应用:若痰多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若气虚甚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若胸痛甚加郁金、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常见证型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 核心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剂 |
---|---|---|---|
寒饮停肺证 | 咳吐稀白痰,遇寒加重,形寒肢冷 | 温肺化饮,降逆止咳 | 小青龙汤 |
痰热壅肺证 | 咳吐黄稠痰,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 | 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 苇茎汤合清气化痰丸 |
脾虚水停证 | 咳吐白痰,神疲乏力,腹胀便溏 | 健脾益气,利水渗湿 | 苓桂术甘汤合五皮饮 |
肾阳虚衰证 | 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小便不利 | 温阳化气,利水消肿 | 真武汤合五苓散 |
气虚血瘀证 | 胸胁刺痛,唇甲青紫,舌暗有瘀斑 |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 补阳还五汤合血府逐瘀汤 |
其他中医治法
- 针灸治疗:主穴取肺俞、膻中、足三里、丰隆,配穴取尺泽、定喘、阴陵泉等,寒饮停肺者加灸风门、大椎;痰热壅肺者加曲池、合谷;脾虚水停者加脾俞、胃俞,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 穴位贴敷:取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份研末,用生姜汁调糊,贴敷于肺俞、心俞、膻中等穴位,每次4-6小时,适用于寒饮、痰饮证。
- 中药外敷:取大蒜、芒硝、冰片等捣烂外敷胸部,具有化痰散结、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胸胁疼痛明显者。
调护要点
- 饮食调摄: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如冷饮、肥肉、辣椒等,以免助湿生痰;宜食健脾利水、宣肺化痰之品,如山药、薏苡仁、冬瓜、白萝卜、梨等。
- 生活起居:注意保暖,避免外感风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烟雾、粉尘刺激;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以免耗伤正气。
- 情志调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抑郁,以免肝气郁结,影响水液代谢。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肺部积液多久能见效?
A1:中医治疗肺部积液的见效时间因病情轻重、证型差异及个体体质而异,一般而言,轻症(如单纯性少量积液、寒饮或痰热证)经规范治疗1-2周可见症状改善(如咳嗽减轻、痰量减少);重症(如大量积液、合并感染或脾肾阳虚证)需2-4周或更长时间,疗效与辨证准确性、用药依从性及调护是否得当密切相关,建议定期复诊,根据症状变化调整方剂。
Q2:肺部积液患者饮食上有什么禁忌?
A2:肺部积液患者饮食需遵循“健脾利水、忌助湿生痰”原则,具体禁忌包括:①生冷寒凉之品,如冷饮、冰镇水果、苦瓜等,以免损伤脾阳,加重水饮内停;②油腻厚味之品,如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以免助湿生痰,阻碍气机;③辛辣刺激之品,如辣椒、花椒、洋葱等,以免耗伤肺阴,加重咳嗽;④过咸食物,如腌制品、酱料等,以免水钠潴留,影响积液吸收,宜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山药粥、薏苡仁红豆汤、雪梨炖百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