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便秘多因肠道传导失司,与津亏、气滞、热结、寒凝等因素相关,需根据辨证选用通便中草药,以下按功效分类介绍常用通便中草药,并附其性味、功效、用法及注意事项。
攻下药:峻猛通便,适用于实秘
此类药性味多苦寒,能泻下积滞、荡涤实热,适用于热结便秘、腹满胀痛、体质壮实者,但需中病即止,避免久伤正气。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
大黄 |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经 |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 煎服3-10g(后下),或入丸散 | 孕妇、月经期、哺乳期忌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
芒硝 | 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 软坚泻下,清热泻火 | 10-15g,冲入药汁或开水溶化 | 孕妇忌用;无实热积滞者不宜用 |
番泻叶 | 甘、苦寒,归大肠经 | 泻热导滞,通便利水 | 泡服2-6g,煎服宜后下 | 长期服用可致依赖性;孕妇、哺乳期、腹痛者忌用 |
润下药:甘缓滋润,适用于虚秘
此类药多富含油脂,性味甘平或甘温,能润肠通便,适用于年老体虚、产后、病后津亏肠燥所致的便秘,无攻伐之弊,适合长期调理。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
火麻仁 | 甘平,归脾、胃、大肠经 | 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 打碎煎服10-30g | 便溏者慎用;气虚明显者配黄芪 |
郁李仁 | 辛、苦、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 | 润肠通便,下气利水 | 煎服6-12g | 孕妇慎用;小便不利者可配茯苓 |
松子仁 | 甘温,归肺、大肠经 | 润肠通便,润肺止咳 | 煎服10-15g,或嚼服 | 痰多、便溏者忌用;阴虚火旺者慎用 |
行气药:理气导滞,适用于气秘
此类药性味多辛温或辛苦,能行气除胀、促进肠蠕动,适用于气滞所致的腹胀便秘、排便不畅,常与润下药配伍增强效果。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
枳实 | 苦、辛、酸,微寒,归脾、胃、大肠经 | 破气除痞,消积导滞 | 煎服3-10g | 孕妇慎用;气虚者配党参 |
厚朴 | 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 行气除满,燥湿消积 | 煎服3-10g | 阴虚血燥者忌用;气虚便溏慎用 |
陈皮 | 辛、苦,温,归脾、肺经 |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 煎服3-10g | 无气滞者不宜单用;阴虚燥咳者慎用 |
养血润肠药:补血通便,适用于血虚秘
此类药性味甘温或甘平,能补血养阴、润肠通便,适用于血虚津少所致的便秘、面色萎黄、头晕心悸,常与滋阴药配伍。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
当归 |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 补血活血,润肠通便 | 煎服6-12g | 湿盛中满、便溏者慎用;月经过多者减量 |
何首乌 | 制用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 补益精血,润肠通便 | 制首乌煎服10-30g | 生首乌润肠通便但解毒截疟,生用慎用;便溏者忌用 |
清热通便药:泻火通便,适用于热秘
此类药性味多苦寒或甘寒,能清热泻火、润肠通便,适用于肠燥热结、口干口臭、小便短赤的便秘,常与攻下药配伍。
草药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
芦荟 | 苦寒,归肝、大肠、胃经 | 泻下通便,清肝泻火 | 入丸散1-2g | 孕妇忌用;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 |
决明子 | 甘、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 煎服10-15g,打碎 | 气虚便溏者忌用;长期炒用可缓泻力 |
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便秘需分虚实,实热秘用攻下药,津亏虚秘用润下药,气滞秘用行气药,血虚秘用养血药,避免盲目使用峻猛药物。
- 配伍增效:如大黄配枳实、厚朴(大承气汤)增强攻下效果;火麻仁配当归、杏仁(麻子仁丸)兼顾润肠与补虚。
- 禁忌人群:孕妇、月经期女性禁用攻下药(如大黄、芒硝);脾胃虚寒、便溏者慎用寒凉通便药(如番泻叶、芦荟);年老体弱者宜用润下药,避免攻伐过度。
相关问答FAQs
Q1:哪些中草药适合长期调理慢性便秘?
A:慢性便秘多见于虚证(如气虚、血虚、津亏),适合长期调理的中草药以润下药和养血润肠药为主,如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富含油脂,温和润肠)、当归、制何首乌(补血养阴润肠),可搭配少量行气药(如陈皮、枳壳)促进肠蠕动,避免单纯依赖泻药,长期调理需注意饮食配合(如增加膳食纤维、多喝水),并辨证加减(如气虚者配黄芪,阴虚者配麦冬)。
Q2:使用通便中草药时,如何避免产生依赖性?
A:避免依赖的关键是“中病即止”和“辨证调理”,攻下药(如大黄、番泻叶)药性峻猛,连续使用不宜超过1周,以免损伤肠黏膜神经,导致肠道蠕动功能减退;润下药(如火麻仁、郁李仁)虽较平和,但长期单用也可能减弱自身排便反射,建议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并配合健脾益气(如党参、白术)、滋阴生津(如沙参、玉竹)的药物调理体质,从根本上改善肠道功能,需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久坐),减少对药物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