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燥是中医临床中常见的证候,多因感受秋季寒凉燥邪,或素体阳虚,寒湿内停,日久化燥伤津所致,以“寒”与“燥”并重为主要特点,其病位在肺与脾肾,病性属本虚标实,治疗需兼顾散寒与润燥,调和阴阳,顾护津液,以下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特色疗法及调护等方面详细阐述。
寒燥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燥邪有温燥、凉燥之分,寒燥多属“凉燥”,是深秋时节,气候寒冷干燥,人体感受寒邪与燥邪相合所致。《中医内科学》指出:“凉燥者,近乎寒,而深秋之气也。”此时燥邪与寒邪相搏,侵袭肺卫,导致肺气失宣,津液输布失常;若素体阳虚,或过食生冷、寒湿内蕴,日久损伤脾肾阳气,阳气不足则津液不化,失于温煦与输布,亦可内生寒燥,表现为肌肤干燥、口干不欲饮等“燥象”与畏寒肢冷、便溏等“寒象”并见。
外感寒燥的病机为寒邪束表,肺卫失宣,燥伤肺津;内伤寒燥则与脾肾阳虚密切相关,脾阳虚则运化水湿无力,津液不生,肾阳虚则气化失常,津液不布,最终导致“燥由寒生,寒燥互结”的病理状态。
寒燥的辨证论治
寒燥的辨证需分外感与内伤,结合寒燥的轻重、病位深浅及脏腑虚实,采用“散寒以解表,润燥以生津,温阳以化气”的治疗原则,具体分证论治如下:
(一)外感寒燥(凉燥犯肺)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少而稀,咽干鼻燥,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而干,脉浮紧或浮缓。
病机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遏,故恶寒发热、无汗;肺气失宣,则鼻塞咳嗽;燥伤肺津,故痰少而稀、咽干鼻燥;寒象明显,故口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而干,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润燥止咳。
代表方剂:杏苏散(《温病条辨》)加减。
常用药物:紫苏叶、杏仁、桔梗、前胡、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加减:若鼻塞甚加苍耳子、辛夷花以通鼻窍;咽干明显加沙参、麦冬以滋阴润肺;咳甚加百部、款冬花以止咳化痰。
(二)内伤寒燥
内伤寒燥多与脾肾阳虚相关,临床常见两型:
-
脾阳虚寒燥
主症:口干不欲饮,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手足不温,皮肤干燥脱屑,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病机分析:脾阳不足,运化失常,津液不生,肌肤失养,故口干、皮肤干燥;寒湿内停,则腹胀便溏、手足不温;舌淡苔白干、脉沉细为脾阳虚之象。
治法:温中健脾,润燥生津。
代表方剂:理中汤(《伤寒论》)合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药物:干姜、党参、白术、甘草、茯苓、山药、莲子、白扁豆、砂仁。加减:津伤甚加麦冬、石斛以养阴生津;腹胀加木香、枳壳以行气消胀。 -
肾阳虚寒燥
主症: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咽干耳鸣,大便干结,舌淡胖苔干,脉沉迟无力。
病机分析:肾阳为元阳,主温煦与气化,肾阳虚则气化无权,津液不布,故咽干、大便干结;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则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舌淡胖苔干、脉沉迟为肾阳虚衰之征。
治法:温补肾阳,滋阴润燥。
代表方剂: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常用药物: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加减:津亏甚加肉苁蓉、锁阳以温阳润肠;耳鸣加磁石、枸杞子以滋肾聪耳。
为便于临床应用,现将寒燥常见证型及治疗归纳如下:
证型 | 主症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剂 | 核心药物 |
---|---|---|---|---|
外感寒燥 | 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鼻燥,苔薄白干,脉浮紧 | 宣肺散寒,润燥止咳 | 杏苏散 | 紫苏叶、杏仁、桔梗、前胡、生姜 |
脾阳虚寒燥 | 口干不欲饮,腹胀便溏,手足不温,舌淡苔白干,脉沉细 | 温中健脾,润燥生津 | 理中汤合参苓白术散 | 干姜、党参、白术、茯苓、麦冬 |
肾阳虚寒燥 | 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咽干便秘,舌淡胖苔干,脉沉迟 | 温补肾阳,滋阴润燥 | 肾气丸 | 附子、肉桂、熟地黄、肉苁蓉、锁阳 |
寒燥的特色中医治疗
(一)针灸治疗
针灸可通过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辅助散寒润燥。外感寒燥取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如肺俞(宣肺散寒)、风门(祛风散寒)、列缺(通调肺气)、合谷(解表散邪),配合大椎(温阳散寒),采用毫针浅刺,得气后留针20分钟,可加艾灸温和灸肺俞、风门,以增强散寒之力;内伤寒燥(脾阳虚)取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关元,艾灸为主,温补脾阳;肾阳虚取肾俞、命门、太溪、涌泉,温补肾阳,滋阴润燥。
(二)食疗调理
食疗是寒燥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需遵循“温润并行”原则,忌食生冷、辛辣、燥热之品,外感寒燥可食用杏苏粥(杏仁、紫苏叶、粳米煮粥,宣肺散寒润燥)、姜蜜饮(生姜、蜂蜜温中润肺);脾阳虚寒燥宜食山药茯苓粥(健脾利湿)、黄芪当归炖鸡汤(补气生血);肾阳虚寒燥可吃黑芝麻核桃糊(补肾润燥)、肉桂炖羊肉(温阳散寒)。
生活调护
- 避寒保暖:秋季注意添衣,避免受寒,尤其保护头颈、背部等阳气聚集部位;2. 环境调适:保持室内湿度(50%-60%),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清水,避免干燥环境;3. 情志调畅:情志不畅易致气机郁滞,影响津液输布,应保持心情舒畅;4. 适度运动: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助阳气生发,促进气血运行,但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液。
相关问答FAQs
Q1:寒燥与温燥有何区别?如何鉴别?
A:寒燥与温燥均属燥证,但病因病机、症状特点不同,寒燥(凉燥)多发生于深秋,感受寒燥之邪,以“寒象”为主,表现为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口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白干;温燥多发生于初秋,感受温燥之邪,以“热象”为主,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痰少而黏、咽干痛、口渴喜饮、舌红苔薄黄而干,治疗上,寒燥以宣肺散寒润燥为主(杏苏散),温燥以疏风清热润肺为主(桑杏饮)。
Q2:寒燥患者可以吃梨子吗?如何正确食用?
A:梨子性凉,味甘微酸,有生津润燥之效,但寒燥患者需根据证型辨证食用。外感寒燥初期(恶寒无汗、痰稀白等)不宜生吃梨子,以免加重寒邪;若燥象明显(咽干鼻燥),可蒸熟后加少量生姜或蜂蜜(生姜温中散寒,蜂蜜润肺止咳),即“蒸梨姜蜜饮”,兼顾散寒与润燥。内伤寒燥(脾肾阳虚)患者,若无明显寒湿症状(如便溏、畏寒),可少量食用熟梨,但需避免生食或过量食用,以免损伤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