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眼证是中医眼科常见病症,多因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侵袭眼部,或内有积热复感外邪,导致眼部气血壅滞、经络不畅,以眼目红赤、痒涩疼痛、流泪羞明、分泌物增多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外眼感染性疾病,中医治疗感眼证注重整体辨证,结合病因、病位、病性,内服外治并用,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
病因病机
感眼证的发病核心为“外邪侵袭,气血壅滞”,外感六淫中,以风、热(火)邪最为常见,因风为百病之长,常夹热、夹寒为患;热邪性炎上,易上攻头目;湿邪黏滞,常与热邪合而为患,熏蒸眼部,内有积热(如肺热、肝胆湿热、脾胃积热)者,更易感受外邪,内外合邪加重病情,病位在眼,与肝、肺、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肝开窍于目,肺主皮毛、司玄府,脾主运化水湿,若脏腑功能失调,易致邪气留滞目窍。
辨证论治
感眼证的辨证需结合病因、症状及全身表现,分为风热犯目、风寒束目、湿热蕴目、热毒炽盛等证型,不同证型治法各异。
(一)风热犯目证
主症:眼目猝然红赤,痒涩灼痛,畏光流泪,眵多黄稠,伴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咽痒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病机:风热外袭,上攻目窍,气血壅滞。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2g,薄荷6g,荆芥10g,牛蒡子10g,菊花10g,蝉蜕6g,黄芩10g,甘草6g),加减:若眼痒甚者,加防风、白蒺藜祛风止痒;眵多黏稠者,加板蓝根、大青叶清热解毒。
(二)风寒束目证
主症:眼目微红,痒涩流泪,畏光不明显,眵清稀薄,伴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气血凝滞,目窍不利。
治法:疏风散寒,解表通络。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10g,防风10g,羌活6g,独活6g,柴胡10g,前胡10g,川芎6g,茯苓15g,甘草6g),加减:若遇寒加重者,加桂枝、细辛温经散寒;眼睑肿胀者,加苍术、厚朴燥湿消肿。
(三)湿热蕴目证
主症:眼目红赤,肿胀明显,眵多胶黏,甚则眼睑糜烂,伴头重身困、胸闷纳呆、口黏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湿热内蕴,熏蒸目窍,气血瘀滞。
治法:清热利湿,分消走泄。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滑石15g,茵陈12g,黄芩10g,石菖蒲6g,藿香10g,连翘10g,木通6g,射干10g,白豆蔻6g),加减:若眼睑糜烂渗出者,加苦参、地肤子清热燥湿;胸闷呕恶者,加半夏、竹茹化湿和胃。
(四)热毒炽盛证
主症:眼目赤肿疼痛剧烈,怕光流泪,眵多如脓,或伴黑睛星翳,伴发热口渴、烦躁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病机:热毒内攻,燔灼目窍,气血腐败。
治法:泻火解毒,凉血退翳。
方药:泻肝散加减(黄芩12g,龙胆草6g,栀子10g,泽泻10g,木通6g,车前子10g,当归10g,柴胡6g,甘草6g),加减:若黑睛生翳者,加秦皮、谷精草退翳明目;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泻热。
其他疗法
(一)外治法
- 熏洗法:用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明目作用的中药煎汤,先熏后洗患眼,常用方:桑叶10g,菊花10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薄荷6g(后下),煎水熏洗,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适用于风热、热毒证。
- 滴眼法:选用中药眼药水或眼膏,如鱼腥草滴眼液、熊胆滴眼液、黄芩苷滴眼液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每日4-6次。
- 敷法:用鲜蒲公英、鲜野菊花捣烂外敷眼睑肿胀处,或用生石膏、冰片研末调敷太阳穴,清热消肿,适用于热毒炽盛证。
(二)针灸疗法
主穴:攒竹、丝竹空、太阳、合谷、风池。
配穴:风热犯目配曲池、尺泽;风寒束目配列缺、外关;湿热蕴目配阴陵泉、丰隆;热毒炽盛配大椎、曲池。
操作:毫针常规针刺,风池、合谷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或点刺太阳、耳尖放血,适用于热证、实证。
(三)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多食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明目作用的食物,如菊花、薄荷、桑叶、苦瓜、绿豆、西瓜等;忌辛辣刺激(辣椒、花椒)、油腻肥甘(肥肉、油炸食品)及发物(鱼虾、羊肉),以免助热生湿。
辨证分型简表
证型 | 主症特点 | 治法 | 代表方药 |
---|---|---|---|
风热犯目证 | 眼红痒痛、畏光流泪、眵黄稠、鼻塞流涕 | 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 银翘散加减 |
风寒束目证 | 眼微红痒涩、眵清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 疏风散寒,解表通络 | 荆防败毒散加减 |
湿热蕴目证 | 眼红肿胀、眵胶黏、眼睑糜烂、胸闷纳呆 | 清热利湿,分消走泄 | 甘露消毒丹加减 |
热毒炽盛证 | 眼赤痛剧、眵脓多、黑睛生翳、便秘烦躁 | 泻火解毒,凉血退翳 | 泻肝散加减 |
注意事项
- 眼部卫生:避免用手揉眼,毛巾、脸盆专人专用,防止交叉感染;洗脸时可用温盐水清洗眼部,减少分泌物刺激。
- 避免诱因:气候突变时注意增减衣物,避免风邪、寒邪侵袭;减少长时间用眼,避免熬夜、过度疲劳。
- 及时就医:若出现视力下降、眼痛剧烈、黑睛生翳等症状,需及时排除角膜病变,避免病情加重;若3日内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应配合西医治疗。
相关问答FAQs
Q1:感眼证和西医的结膜炎如何区分?
A:感眼证是中医病名,以“外邪侵袭”为核心,强调全身辨证(如是否伴发热、鼻塞、口苦等);西医“结膜炎”是解剖诊断,多由细菌、病毒感染或过敏引起,需通过分泌物涂片、培养等明确病原体,两者在症状上相似(眼红、分泌物、异物感),但中医治疗侧重整体调节,如风热证用银翘散疏风清热,而西医细菌性结膜炎多用抗生素滴眼液,病毒性结膜炎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为主。
Q2:感眼证中医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A:① 饮食禁忌:忌辛辣(辣椒、大蒜)、油腻(肥肉、烧烤)、发物(鱼虾、羊肉),以免助热生湿;可多饮菊花茶、薄荷茶,或食用绿豆汤、苦瓜清热。② 用眼卫生:避免用手揉眼,勤洗手,毛巾、枕套定期烫洗;不共用眼药水、化妆品。③ 生活调护: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减少看手机、电脑时间,防止用眼过度;外出可戴墨镜避免风、光刺激。④ 配合治疗:外用中药熏洗或滴眼液需遵医嘱,使用前摇匀,滴眼后按压内眼角3分钟,避免药物流入鼻腔;内服中药需按时服用,观察症状变化,若出现眼痛加剧、视力模糊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