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等功能,血则为身体提供濡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气血不足时,常表现为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月经量少或闭经(女性)、腰膝酸软(男性)等症状,中草药通过补气、养血、调理脏腑功能,能有效改善气血亏虚状态,且男女在生理特点上虽有差异,但补气血的中草药既有通用之品,也有针对性别的侧重选择。
通用补气血中草药
男女均可使用的补气血中草药,多通过健脾益气、养血活血来调理,适用于气血两虚的通用证候。
-
黄芪
性甘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之长”,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增强机体免疫力,常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如内脏下垂)、自汗等症,配伍当归(当归补血汤),专为血虚气弱而设,气血双补;配伍人参,大补元气,适用于气虚重症。 -
党参
性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生津,药性平和,不燥不腻,为脾胃气虚常用之品,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津伤口渴等,常与白术、茯苓同用(四君子汤基础),增强健脾益气之力;血虚者配伍熟地、白芍,气血双补。 -
当归
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为“补血圣药”,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既补血又活血,血虚血瘀皆宜,适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等,女性调经常配伍川芎、白芍(四物汤基础);男性血虚配伍黄芪、党参,增强生血之效。 -
熟地黄
性甘微温,归肝、肾经,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通过补肝肾之阴而养血,适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量少、肝肾阴虚导致的腰膝酸软、盗汗等,常与当归、白芍同用(四物汤),增强养血之力;配伍山茱萸、山药(六味地黄丸基础),滋补肝肾,填精益髓。 -
阿胶
性甘平,归肺、肝、肾经,为血肉有情之品,能补血止血、滋阴润燥,适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多种出血证(如崩漏、吐血)及阴虚燥咳,烊化兑服,避免煎煮破坏成分;女性血虚月经量少配伍当归、熟地;男性血虚伴阴虚者,可配伍枸杞、麦冬,滋阴补血。 -
龙眼肉
性甘温,归心、脾经,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适用于心脾两虚导致的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食少体倦,常与红枣、莲子同煮(龙眼莲子汤),日常食疗佳品;女性产后气血虚弱,可配伍黄芪、当归,补气养血安神。
女性补气血中草药侧重
女性因月经、妊娠、生产、哺乳等生理特点,易耗伤气血,补气血需侧重调经、养胎、产后调理,兼顾活血与温养。
-
白芍
性苦酸微寒,归肝、脾经,能养血调经、柔肝止痛、敛阴止汗,适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痛经、肝脾不和导致的腹痛泄泻,常与当归、川芎同用(四物汤),增强养血调经之力;配伍柴胡、当归(逍遥散基础),疏肝养血,适用于肝郁血虚的月经不调。 -
益母草
性辛苦微寒,归肝、心包经,能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为妇科经产要药,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炒用可缓和寒性,减少活血之力;女性经期量少、血瘀痛经,配伍当归、香附,活血调经;产后气血亏虚兼瘀血,配伍黄芪、党参,补气活血。 -
艾叶
性辛温,归肝、脾、肾经,能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适用于虚寒性出血(如崩漏、月经过多)、经寒不调、小腹冷痛、胎动不安,炒炭后止血力更强,常与阿胶、当归同用(胶艾汤),温经养血止血;女性宫寒不孕、月经后期,配伍吴茱萸、肉桂,温暖子宫。 -
紫河车
性甘咸温,归肺、肝、肾经,能补气养血、益精助阳,为血肉有情之品,适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萎黄、产后乳少、肾精不足导致的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男性也适用),女性产后气血亏虚,研末吞服,配伍黄芪、当归,大补气血;更年期气血两虚,配伍熟地、枸杞,滋补肝肾。
男性补气血中草药侧重
男性以“气为用”,肾为先天之本,补气血需侧重益气固本、强筋骨、改善肾虚导致的气血不足,兼顾温阳与填精。
-
枸杞子
性甘平,归肝、肾经,能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导致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模糊、遗精消渴,男性日常保健常与菊花同泡(杞菊地黄丸基础),滋阴养肝;气血两虚伴肾虚,配伍菟丝子、五味子,补肝肾、益气血。 -
菟丝子
性甘辛平,归肝、肾、脾经,能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适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遗尿、脾虚便溏,男性肾虚导致的气血不足,配伍枸杞、覆盆子,补肝肾、固精气;脾肾两虚,配伍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补肾固精。 -
淫羊藿
性辛甘温,归肝、肾经,能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适用于肾阳虚导致的阳痿遗精、腰膝酸软、筋骨无力、风寒湿痹,男性肾阳虚伴气血不足,配伍黄芪、当归,温阳补气、活血养血;中老年男性气血亏虚、行动迟缓,配伍巴戟天、杜仲,补肾强筋骨。 -
巴戟天
性辛甘微温,归肾、肝经,能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适用于肾阳虚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女性也适用)、风湿痹痛,男性肾虚精亏导致的气血不足,配伍熟地、山茱萸,温补肝肾、填精益髓;脾肾阳虚,配伍附子、肉桂,温补脾肾。
使用注意事项
- 辨证论治:气血不足需分清气虚、血虚或气血两虚,兼夹湿热、瘀血等需先调理,避免“闭门留寇”,如气虚为主用四君子汤,血虚为主用四物汤,气血两虚用八珍汤。
- 配伍禁忌:遵循“十八反”“十九畏”,如人参反藜芦,乌头反贝母、半夏等;温补药(如黄芪、巴戟天)不宜与寒凉药(如黄连、栀子)长期同用,以免降低药效。
- 用量与煎煮:阿胶、鹿角胶等胶类药需烊化兑服;人参、贵重药材宜另煎兑服;补气药煎煮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有效成分破坏。
- 特殊人群禁忌:孕妇慎用活血药(如益母草、川芎)、温燥药(如附子、肉桂);实热证(如口干口苦、大便秘结)不宜用补气血药,以免“火上浇油”;脾胃虚弱者,补气血药需配伍健脾药(如茯苓、陈皮),避免滋腻碍胃。
常用补气血中草药简表
药名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适用人群 | 经典配伍 |
---|---|---|---|---|
黄芪 | 甘微温,归脾肺经 |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 气虚乏力,自汗,中气下陷 | 当归(当归补血汤) |
当归 | 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 血虚萎黄,月经不调,便秘 | 熟地、白芍(四物汤) |
熟地黄 | 甘微温,归肝肾经 | 滋阴补血,益精填髓 | 血虚萎黄,肝肾阴虚,腰膝酸软 | 山茱萸、山药(六味地黄丸) |
阿胶 | 甘平,归肺肝肾经 | 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 血虚眩晕,多种出血证,阴虚燥咳 | 黄芪、当归(胶艾汤) |
白芍 | 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 养血调经,柔肝止痛 | 血虚月经不调,痛经,肝脾不和 | 当归、柴胡(逍遥散) |
菟丝子 | 甘辛平,归肝肾脾经 | 滋补肝肾,固精缩尿 | 肾虚腰痛,阳痿遗精,脾虚便溏 | 枸杞、党参(五子衍宗丸加减) |
相关问答FAQs
问:气血不足需要长期吃补气血药吗?
答:是否长期服用需根据具体体质和病情决定,若为轻度气血不足(如偶尔乏力、面色稍差),可通过食疗(如红枣、龙眼肉)和调整作息改善;若为慢性气血亏虚(如长期月经量少、头晕、畏寒),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通常需连续服用1-3个月,待症状改善后减量或停药,避免长期滋补导致“气滞”“上火”或脾胃功能失调,长期服药需定期复诊,根据体质变化调整方药。
问:补气血药能和西药一起吃吗?
答:补气血中草药与西药联用需谨慎,建议间隔1-2小时服用,避免药物相互作用,阿胶含胶原蛋白,可能影响华法林等抗凝药的药效;人参含人参皂苷,可能与降压药、降糖药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导致血压、血糖波动,若需联用,需提前咨询医生或药师,告知正在服用的西药成分,避免不良反应,服用西药期间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停用中药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