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败血病效果如何?有何独特优势?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理论中并无“败血病”病名,现代医学所指的败血症(sepsis),因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温病”“疫病”“疔疮走黄”“内痈”等范畴,其核心病机为“邪毒炽盛,正气亏虚”,治疗以“清热解毒、扶正固脱、活血化瘀”为基本原则,强调辨证论治与整体调节。

中医对败血病的认识

败血症的发病与外感六淫(尤其是火热毒邪)、疫疠之邪密切相关,或因内伤情志、饮食劳倦致正气亏虚,毒邪乘虚而入,毒邪入里化热,热毒炽盛燔灼营血,耗气伤阴,甚则阳气外脱;热毒与瘀血互结,阻滞经络,发为高热、寒战、皮疹、关节疼痛、神昏等症,若正气无力抗邪,则邪毒内陷,累及心、肝、肾等脏器,变证丛生。

中医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为核心

根据病程阶段、证候特点,分为以下主要证型,治疗需随证加减:

证型 主症 治法 代表方剂
热毒炽盛证 高热寒战,烦躁口渴,面红目赤,皮肤斑疹,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清热解毒,泻火凉血 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清瘟败毒饮加减
气营两燔证 壮热不退,头痛如劈,口干舌绛,皮肤斑疹密布,甚则神昏谵语,舌红绛苔少 清气凉营,解毒醒神 清瘟败毒饮(重用石膏、犀角)
热入心包证 身热灼手,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謇肢厥,舌红绛苔黄腻 清心开窍,豁痰解毒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温病三宝)
正虚邪恋证 低热不退,神疲乏力,自汗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益气养阴,清解余毒 竹叶石膏汤合生脉散加减
阳气暴脱证 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参附汤合生脉散(人参、附子、麦冬)

中药单方与复方应用

  1. 清热解毒类: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黄连、板蓝根,广谱抗菌抗病毒,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如“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用于疔疮肿毒合并热毒炽盛。
  2. 活血化瘀类:丹参、赤芍、川芎、丹皮,改善微循环,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如“血府逐瘀汤”用于瘀血阻滞明显的患者。
  3. 扶正固脱类:人参、黄芪、麦冬、附子,增强免疫力,抗休克;如“生脉注射液”(人参、麦冬、五味子)用于气阴两虚,“参附注射液”用于阳气暴脱。

外治法与辅助调理

  1. 外治法:针对局部感染灶(如疔疮、痈肿),用如意金黄散外敷清热消肿;高热昏迷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或中药保留灌肠(如大黄、芒硝、蒲公英煎剂通腑泄热)。
  2. 饮食调理:宜清淡易消化,如绿豆汤、西瓜汁、梨汁,忌辛辣油腻;阳气暴脱者可少量频服参汤或米汤。
  3. 情志与起居:避免焦虑恼怒,保持心情舒畅;病室需通风隔离(疫病患者),防止交叉感染;恢复期适当活动,避免过度劳累。

注意事项

中医治疗败血症需强调“中西医结合”:重症期(如感染性休克、多器官衰竭)应以西医抗感染、液体复苏、器官支持为主,中医作为辅助调节轻症或恢复期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辨证用药,避免“闭门留寇”(如热毒炽盛者误用温补)或“药过病所”(如阳气暴脱者未能及时回阳)。

相关问答FAQs

中医治疗败血症能单独使用吗?
答:不建议单独使用,败血症病情进展迅速,尤其重症患者(如休克、器官衰竭)需以西医抗感染、生命支持为基础,中医可作为辅助手段(如清热解毒控制炎症、扶正固脱提升免疫力),轻症或恢复期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以中医为主,但仍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及时转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败血症有哪些特色优势?
答:中医特色优势在于“整体调节”和“多靶点作用”:通过清热解毒、扶正固脱、活血化瘀多途径调节机体,既能抑制病原体,又能增强免疫力、改善微循环,减轻炎症风暴;中药复方(如清瘟败毒饮)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特点,可避免单一抗生素耐药性,同时减少抗生素副作用(如肠道菌群失调、肝损伤),中医在改善乏力、纳差、盗汗等“虚证”症状方面优势显著,有助于恢复期体质调理。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药材专卖网是专业选购平台吗?药材质量如何保障?
« 上一篇 09-01
鲜青叶胆中草药图片能展示哪些药用形态特征?
下一篇 » 09-0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