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参,又名竹节参、竹节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竹节参的干燥根茎,因根茎呈结节状似竹节而得名,主产于我国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是传统名贵中药材,兼具补气养阴、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多重功效,临床应用历史悠久,现代药理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其药用价值。
从中医理论看,节参性甘、微苦,平,归肝、脾、肺经,其“平”性决定了它既补而不燥,又散而不烈,适用于多种体质人群,传统医学认为,节参的核心功效可概括为“补、益、活、消”四字:补气养阴以扶正,健脾益肺以固本,活血化瘀以通络,消肿止痛以祛邪。
传统功效与应用
-
补气养阴,调理虚劳
节参能补脾肺之气,养肝胃之阴,适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多种症状,如气短乏力、精神不振,多配伍黄芪、党参以增强补气之力;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则常与麦冬、五味子同用,共奏养阴生津之效,对于病后体虚、产后气血亏虚,单用节参炖鸡或煮粥,可促进机体恢复,改善倦怠、食少等症。 -
健脾益肺,增强纳运
脾为后天之本,肺主气司呼吸,节参入脾肺经,能健脾开胃、补益肺气,脾胃虚弱者,常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节参配伍白术、茯苓,可健脾渗湿,改善消化功能;肺气不足者,易见咳嗽气短、动则喘促,节参与蛤蚧、百合同用,能补肺定喘,缓解呼吸系统不适,现代临床也常将其用于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的辅助治疗,以改善患者体质。 -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节参味辛能行,入肝经血分,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者,用节参研末黄酒调服,可促进瘀消肿退;风湿痹痛、关节屈伸不利,配伍威灵仙、秦艽,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缓解关节疼痛,对于女性痛经、闭经等血瘀证,节参配当归、川芎,可调理气血,改善经期不适。 -
消肿解毒,疗疮疖
节参性平偏凉,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可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痈肿疮疖、咽喉肿痛,内服可配金银花、蒲公英,外用则鲜品捣烂敷患处,能促进炎症消退,对于虫蛇咬伤,取节参适量研末,用麻油调敷患处,可解毒消肿、缓解疼痛。
现代药理研究
现代分离技术从节参中提取出多种活性成分,主要包括皂苷(如竹节参皂苷Ⅳ、Ⅴ)、多糖、黄酮、挥发油等,药理作用广泛:
- 免疫调节作用:竹节参皂苷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对免疫低下模型小鼠有显著保护作用。
- 抗疲劳与抗氧化:其多糖成分能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化,延长负重游泳时间,缓解体力疲劳,适合亚健康人群调理。
- 抗炎镇痛:节参提取物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急性、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镇痛效果类似但弱于吗啡,无依赖性。
- 保护心脑血管:总皂苷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降低心肌耗氧量,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同时能降低血压、改善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 抗肿瘤辅助作用:研究表明,竹节参皂苷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增殖,协同放化疗增效减毒,对肝癌、肺癌等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与用法
节参的用法多样,内服可煎汤(3-10g)、研末吞服(1-3g)、泡酒或炖肉;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常见配伍方剂如“竹节参汤”(节参、黄芪、当归、枸杞子),用于气血两虚;“节参定痛饮”(节参、川芎、白芷、羌活),用于风湿头痛。
注意事项
节参药性平和,但仍需注意:实证、热证(如高热、口苦、便秘)者慎用;孕妇及月经期女性应咨询医师;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长期服用建议间歇进行,避免过量。
节参主要功效与应用简表
传统功效 | 应用症状 | 配伍举例 |
---|---|---|
补气养阴 | 气短乏力、口干咽燥、自汗盗汗 | 黄芪、麦冬、五味子 |
健脾益肺 | 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咳嗽气短 | 白术、茯苓、陈皮、蛤蚧 |
活血化瘀 | 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风湿痹痛 | 当归、川芎、红花、威灵仙 |
消肿解毒 | 痈肿疮疖、咽喉肿痛、虫蛇咬伤 | 金银花、蒲公英、甘草(内服);鲜品捣敷(外用) |
相关问答FAQs
Q1:节参与人参、西洋参功效有何区别?
A:节参与人参、西洋参同属五加科,但功效侧重不同,人参大补元气,适用于气虚欲脱的重症;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侧重气阴两虚且有热象者(如口干、心烦);节参则补气养阴、活血化瘀兼备,既补虚又通络,适合气阴两虚兼有瘀血或风湿者,药性更平和,补而不燥,活而不烈,日常调理适用性更广。
Q2:节参适合哪些人群长期服用?
A:节参适合气阴两虚、免疫力低下、易疲劳人群,如亚健康状态者(常感乏力、失眠、食欲不振)、慢性病患者(慢性胃炎、支气管炎缓解期)、中老年人(气血渐衰、关节不适)及大病初愈者(需调理恢复),但需注意,实证(如腹胀便秘、湿热黄疸)、孕妇及对中药过敏者不宜服用,长期服用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定期观察身体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