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白带下是妇科常见病症,指女性阴道分泌物增多,色赤与白相兼,或赤白夹杂,常伴有异味、阴部瘙痒、小腹坠胀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肾气不固,导致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湿、热、毒等邪气下注所致,治疗以健脾益气、疏肝解郁、补肾固涩、清热利湿为基本原则,强调辨证论治,个体化用药。
病因病机
中医对赤白带下的认识源于《黄帝内经》,其病位在胞宫、任脉、带脉,与肝、脾、肾功能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具体可分虚实两端:虚者多因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流于带脉;或肾阳亏虚,封藏失职,寒湿内停;或肾阴不足,相火妄动,灼伤阴络,致带下赤白,实者多因肝郁化火,湿热下注,或湿热蕴结,湿毒内侵,损伤任带,致带下色赤白、质黏稠、有异味,经期产后调摄不当、房事不洁、外邪侵袭等亦可诱发本病。
辨证分型与治疗
中医治疗赤白带下需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及全身症状,结合舌脉辨证分型,针对性选方用药,常见证型及治法如下: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 | 外治法 |
---|---|---|---|---|---|
脾虚证 |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 |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 完带汤加减 | 党参、白术、山药、苍术、陈皮、柴胡、荆芥炭、车前子 | 苦参、蛇床子煎水熏洗;艾灸关元、足三里 |
肾阳虚证 | 带下量多,色白清冷,质稀如涕,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迟 | 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 内补丸加减 | 菟丝子、肉苁蓉、制附子、肉桂、桑螵蛸、芡实、鹿角霜 | 温水坐浴;中药(如艾叶、吴茱萸)敷关元穴 |
肾阴虚证 | 带下量少色黄,或赤白相兼,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阴益肾,清热止带 | 知柏地黄丸加减 | 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知母、黄柏、芡实、金樱子 | 保留灌肠(如黄柏、地榆煎液) |
肝郁证 | 带下量多,色白或黄,质稠有异味,情志抑郁,胸闷叹息,小腹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 | 疏肝解郁,健脾渗湿 | 逍遥散加减 |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丹皮、香附、薏苡仁 | 穴位贴敷(如太冲、三阴交) |
湿热下注证 | 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质黏稠有臭味,阴部瘙痒,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利湿,解毒止带 | 止带方加减 | 茵陈、黄柏、栀子、车前子、泽泻、赤芍、丹皮、牛膝、猪苓 | 苦参、百部、蛇床子煎水熏洗;阴道纳药(如保妇康栓) |
湿热蕴毒证 | 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有腐臭味,阴部灼痛,口苦咽干,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 清热解毒,除湿止带 | 五味消毒饮合易黄汤加减 | 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黄柏、黄连、牛膝、薏苡仁、土茯苓 | 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中药(如败酱草、蒲公英)熏洗 |
中医特色治疗
除内服中药外,中医外治法对赤白带下有协同增效作用,针灸常选带脉(固摄带脉)、关元(温补元气)、三阴交(健脾利湿)、足三里(调理脾胃)、太冲(疏肝解郁)等穴位,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平补平泻,可配合艾灸温通经络,对于湿热证或蕴毒证,可采用中药保留灌肠,使药物直达病所,提高局部药物浓度,饮食调理亦不可忽视,脾虚者宜食山药、莲子、薏米等健脾利湿之品;肾虚者可适量食用核桃、黑芝麻、芡实等补肾固涩食物;湿热者宜食绿豆、赤小豆、冬瓜等清热利湿食物,忌辛辣、油腻、生冷之品。
相关问答FAQs
Q1:赤白带下用中医治疗多久能见效?
A:中医治疗赤白带下的见效时间与病情轻重、证型复杂程度及患者体质密切相关,一般而言,轻症脾虚证或肾虚证,规范用药1-2周后带下量可逐渐减少,症状缓解;湿热下注证或肝郁证,若辨证准确,2-3周可见明显改善;而湿热蕴毒证或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者,可能需3-4周甚至更长时间,治疗期间需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停药,同时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心情舒畅,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Q2:中医治疗赤白带下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A:需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更换方剂;注意饮食禁忌,忌食辛辣刺激(如辣椒、生姜)、肥甘厚味(如油炸食品)、生冷寒凉(如冷饮、西瓜)及海鲜发物(如虾蟹),以免助湿生热或损伤脾肾;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清洗,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勤换内裤,选择棉质透气衣物;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节制房事,经期注意卫生,防止外邪入侵;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医生根据症状变化调整治疗方案,若带下量突然增多、色赤如注或伴有发热、腹痛等,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