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惊吓的处方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3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认为,惊吓多因突然遭受外界刺激,如巨响、惊骇、恐吓等,导致人体气机逆乱,心神不宁,脏腑功能失调,属于“惊悸”“恐证”范畴,其病位主要在心、肝、肾,与心主神明、肝主疏泄、肾藏精主恐的功能密切相关,治疗上当以“安神定志”为基本原则,结合辨证论治,调和脏腑气血,恢复心神安宁,以下从辨证分型、内治处方、外治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详细阐述中医治疗惊吓的方法。

中医治疗惊吓的处方

惊吓的辨证分型与内治处方

中医治疗惊吓强调“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根据患者症状、舌脉等表现,常见证型可分为心胆气虚、痰火扰神、心肝血虚、肾气不固四型,各型治法及处方如下:

(一)心胆气虚证

病因病机:素体心胆气虚,突受惊吓,心神失养,胆气不宁,致心虚胆怯,神魂不安。
主症:心悸易惊,善恐不安,遇事易惊,失眠多梦,气短自汗,舌淡苔白,脉细弱或弦细。
治法:益气安神,温胆定志。
代表方药:温胆汤合安神定志丸加减。
药物组成:半夏9g,陈皮6g,茯苓15g,甘草3g,竹茹9g,枳实6g,党参15g,茯神15g,远志9g,石菖蒲6g,龙齿30g(先煎),磁石30g(先煎)。
煎服方法:上药加清水500ml,浸泡30分钟后,武火煮沸,文火煎煮30分钟,取汁200ml;药渣再加水300ml,煎煮20分钟,取汁150ml,混合两次药液,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1剂。
加减应用:若自汗明显,加黄芪20g、浮小麦15g,以益气固表;若失眠较重,加酸枣仁15g、柏子仁9g,以养心安神;若胆怯易惊甚者,加珍珠母30g(先煎)、合欢皮15g,以重镇安神、解郁除烦。

(二)痰火扰神证

病因病机:五志化火,灼津成痰,或饮食不节,痰湿内生,郁而化火,痰火互结,上扰心神,致心神不宁。
主症:心悸烦躁,失眠多梦,胸闷痰多,口苦黏腻,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代表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连6g,半夏9g,陈皮6g,茯苓15g,甘草3g,竹茹9g,枳实6g,栀子9g,胆南星6g,龙胆草6g,珍珠母30g(先煎)。
煎服方法:同上,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
加减应用:若痰多黏稠,加天竺黄9g、瓜蒌15g,以清热化痰宽胸;若口苦、便秘甚者,加龙胆草6g、大黄6g(后下),以清泻肝胆实火;若彻夜不眠,加朱砂0.5g(分2次冲服),但需注意中病即止,避免久服。

(三)心肝血虚证

病因病机:惊吓耗伤心肝血,血不养心,心神失养;肝血不足,魂不守舍,致心悸、惊惕、失眠等。
主症: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爪甲不荣,或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养血安神,柔肝定志。
代表方药:天王补心丹合酸枣仁汤加减。
药物组成:生地15g,玄参9g,天冬9g,麦冬9g,丹参15g,当归9g,党参15g,茯苓15g,五味子6g,远志6g,酸枣仁15g,柏子仁9g,朱砂0.5g(分2次冲服)。
煎服方法:同上,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
加减应用:若血虚甚者,加阿胶9g(烊化)、白芍12g,以养血柔肝;若虚热盗汗,加地骨皮12g、白薇9g,以清虚热敛汗;若惊惕不安甚者,加煅龙齿30g(先煎)、琥珀3g(冲服),以重镇安神。

中医治疗惊吓的处方

(四)肾气不固证

病因病机:惊恐伤肾,肾气亏虚,封藏失职,气不摄神,致心神浮越,兼见肾虚不固之症。
主症:心悸善恐,腰膝酸软,尿频遗尿,或滑精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益气,安神定志。
代表方药:肾气丸合安神定志丸加减。
药物组成:熟地15g,山茱萸12g,山药15g,泽泻9g,茯苓15g,牡丹皮9g,附子6g(先煎),肉桂3g(后下),党参15g,茯神15g,龙齿30g(先煎),远志9g。
煎服方法:同上,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
加减应用:若遗尿明显,加桑螵蛸12g、益智仁9g,以固肾缩尿;若腰膝酸软甚者,加杜仲12g、续断9g,以补肾强腰;若心悸失眠,加五味子6g、柏子仁9g,以宁心安神。

惊吓常见证型及辨证论治简表

证型 主症特点 治法 代表方药
心胆气虚证 心悸易惊,善恐不安,气短自汗 益气安神,温胆定志 温胆汤合安神定志丸加减
痰火扰神证 心悸烦躁,胸闷痰多,口苦尿黄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黄连温胆汤加减
心肝血虚证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头晕目眩 养血安神,柔肝定志 天王补心丹合酸枣仁汤加减
肾气不固证 心悸善恐,腰膝酸软,尿频遗尿 补肾益气,安神定志 肾气丸合安神定志丸加减

中医外治法

除内服药物外,中医外治法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药物透皮吸收等途径,辅助安神定志,常用方法包括:

(一)针灸疗法

取穴:主穴取神门(心经原穴,宁心安神)、内关(心包经络穴,宽胸理气)、百会(督脉穴,升阳举陷,安神定志)、心俞(背俞穴,调理心气)、肝俞(背俞穴,疏肝解郁),配穴:心胆气虚加胆俞、足三里;痰火扰神加丰隆、合谷;心肝血虚加三阴交、血海;肾气不固加肾俞、太溪。
操作:常规皮肤消毒,毫针针刺,神门、内关用平补平泻法,百会可加灸(温和灸10-15分钟),心俞、肝俞、肾俞可斜刺0.5-0.8寸,避免伤及内脏;实证(如痰火扰神)用泻法,虚证(如心胆气虚)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二)穴位贴敷

药物组成:朱砂、磁石、琥珀各等份,研细末过筛,用蜂蜜调匀成膏状。
取穴:神阙穴(肚脐)、涌泉穴(足底前部凹陷处)。
操作:取药膏如黄豆大小,分别贴于神阙、涌泉穴,用医用胶布固定,每晚1次,每次贴敷4-6小时,7天为一疗程,注意皮肤过敏者停用,3岁以下儿童慎用。

中医治疗惊吓的处方

(三)情志疗法

中医认为“惊者平之”,情志失调是惊吓的重要诱因,故需配合情志调护:① 言语开导:通过耐心解释、安慰,消除患者恐惧心理;② 移情易性:引导患者听舒缓音乐、练习太极拳、八段锦,或参与轻松娱乐活动,转移注意力;③ 暗示疗法: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注意事项与调护

  1. 饮食禁忌: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及咖啡、浓茶、酒类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助痰生热、耗气伤阴,影响药效。
  2. 环境调护:保持居住环境安静、舒适,避免噪音、强光等不良刺激;患者应静卧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
  3. 及时干预:惊吓后应尽早安抚,避免独处,必要时寻求家人或医师帮助;若出现精神恍惚、抽搐、昏迷等重症,需立即就医,结合中西医综合治疗。
  4. 个体化治疗:儿童、老人、孕妇及体弱者,用药剂量需酌情调整,儿童一般用量为成人的1/3-1/2,孕妇慎用活血、通经及有毒药物(如朱砂、附子等)。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医治疗惊吓一般多久能见效?疗效与哪些因素有关?
解答:中医治疗惊吓的见效时间因人而异,与惊吓程度、病程长短、证型复杂度及患者体质密切相关,轻症(如短暂心慌、失眠)辨证准确后服药2-3剂,症状可明显改善;中症(如持续心悸、善恐不安)需5-7天,配合针灸、情志调护等综合治疗,症状多能缓解;重症(如伴随精神恍惚、脏腑功能紊乱)则需要1-2周的系统治疗,影响疗效的因素包括:是否准确辨证(如痰火扰神误用温补则加重病情)、患者依从性(是否坚持服药、调护)、是否及时干预(惊吓后24小时内开始治疗疗效更佳)及基础体质(素体虚弱者恢复较慢),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问题2:惊吓后出现失眠、心慌,除了中药调理,日常还有哪些简单有效的调理方法?
解答:惊吓后失眠、心慌多与心神不宁、气机逆乱有关,日常可通过以下方法辅助调理:① 穴位按摩:每日按揉内关穴(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3-5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可宁心安神;按揉神门穴(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2-3分钟,助眠效果佳。② 药膳调理:取酸枣仁15g、百合20g、莲子15g、瘦肉100g,炖汤服用,每周2-3次,有养心安神之效;或用龙眼肉5g、红枣3枚、枸杞5g泡水代茶饮,适合心肝血虚者。③ 生活调护:睡前用温水泡脚15分钟(水位没过脚踝,可加少许艾叶或薰衣草),促进气血运行;睡前1小时避免看手机、电视等电子设备,保持情绪平和;白天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有助于调和气血,若症状持续超过1周无改善,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串枝莲药材有何独特功效与临床应用?
« 上一篇 09-01
琥珀粉药材鉴别,常用方法与鉴别要点是什么?
下一篇 » 09-0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