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全年高温多雨,湿气氤氲,长期居住于此的人群易受“湿邪”困扰,中医认为“湿性重浊、黏滞”,易困脾胃,导致身体困倦、食欲不振、大便黏腻、皮肤湿疹等症状,岭南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归纳出多种具有祛湿功效的本地药材,这些药材多药食同源,既能入药治病,也可日常煲汤煮粥,温和调理身体,成为岭南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岭南祛湿药材兼具地域特色与实用价值,其性味多平和,兼顾清热利湿与健脾化湿,以下为几种代表性药材的详细介绍: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根茎,性平味甘淡,归肝、胃经,是岭南祛湿解毒的要药,其功效在于利湿解毒、通利关节,常用于治疗湿热疮毒、梅毒、肢体关节疼痛等,民间常用土茯苓煲龟汤,搭配茯苓、赤小豆,既能祛湿又能滋阴,适合湿热体质者长期调理,使用时煎汤10-30g,或入丸散,但肝肾阴虚者慎用,不宜与浓茶同服。
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性凉味甘淡,归脾、胃、肺经,被誉为“祛湿良谷”,它能健脾渗湿、止泻排脓、除痹止痛,日常煮粥或煲汤时加入30-60g,可增强祛湿功效,炒制后的薏苡仁寒性减弱,更适合虚寒体质者,需注意,孕妇慎用,生薏苡仁性寒,虚寒体质者不宜长期大量生用。
五指毛桃为桑科植物粗叶榕的根,性平味甘辛,归脾、肺、肝经,有“南芪”之称,其健脾补肺、行气利湿、舒筋活络的功效显著,常用于脾虚浮肿、食少无力、风湿痹痛,煲汤时取15-30g,搭配瘦肉或鸡,汤色奶白,香气浓郁,既能祛湿又不滋腻,气虚者不宜过量,阴虚火旺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木棉花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花,性平味甘淡,归脾、大肠经,是岭南春季祛湿的“花中英雄”,它能清热利湿、解毒止血,对湿热泄泻、湿疹、痔疮出血有较好疗效,民间常用木棉花30g搭配鲫鱼煲汤,鲜美可口,适合夏季暑湿季节食用,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建议搭配生姜或红枣中和寒性。
鸡蛋花为夹竹桃科植物鸡蛋花的花,性凉味甘,归肺、大肠经,是岭南夏季消暑祛湿的佳品,其清热利湿、润肺止咳、止痢的功效突出,对湿热咳嗽、暑湿泄泻、痢疾有治疗作用,取5-10g鸡蛋花泡茶或煲汤,清香甘甜,适合湿热体质者日常饮用,脾胃虚寒、泄泻者慎用,避免加重寒症。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性平味甘淡,归心、脾、肾经,是中医利水渗湿的经典药材,它能健脾宁心、利水渗湿,常用于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可煎汤10-15g,或研粉加入粥、糕点中,虚寒滑精者不宜与米醋同服,长期服用建议搭配健脾食材如山药、莲子。
赤小豆为豆科植物赤小豆的种子,性平味甘酸,归心、小肠经,能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常与薏苡仁搭配煮粥,增强健脾渗湿之效,适合水肿、脚气、湿热黄疸者,鲜品多用于解毒,内服宜用干燥品,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弱者需减量。
冬瓜皮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果皮,性微寒味甘,归脾、肺经,是夏季祛湿解暑的“天然利尿剂”,它能利水消肿、清热解暑,对水肿、小便不利、暑热口渴有缓解作用,取15-30g冬瓜皮煎汤或煲汤,可搭配西瓜皮、荷叶,增强清热利湿功效,脾胃虚寒、肾虚者不宜,避免损伤阳气。
为更直观对比各药材特性,现将关键信息整理如下: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用法用量 | 使用禁忌 |
---|---|---|---|---|
土茯苓 | 甘、淡,平;归肝、胃经 | 利湿解毒,通利关节 | 煎汤10-30g;煲汤30-60g | 肝肾阴虚者慎用;忌与浓茶同服 |
薏苡仁 | 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 健脾渗湿,止泻排脓 | 煮粥30-60g;炒制后减寒性 | 孕妇慎用;虚寒者不宜生用 |
五指毛桃 | 甘、辛,平;归脾、肺、肝经 | 健脾补肺,行气利湿 | 煲汤15-30g;浸酒适量 | 气虚者不宜过量;阴虚火旺者慎用 |
木棉花 | 甘、淡,平;归脾、大肠经 | 清热利湿,解毒止血 | 煲汤10-15g;研末3-6g | 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 |
鸡蛋花 | 甘、凉;归肺、大肠经 | 清热利湿,润肺止咳 | 泡茶5-10g;煎汤5-10g | 脾胃虚寒、泄泻者慎用 |
茯苓 | 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 煎汤10-15g;研粉吞服3-6g | 虚寒滑精者忌与米醋同服 |
赤小豆 | 甘、酸,平;归心、小肠经 |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 煮粥30-50g;煎汤15-30g | 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弱者减量 |
冬瓜皮 | 甘、微寒;归脾、肺经 | 利水消肿,清热解暑 | 煎汤15-30g;外用适量 | 脾胃虚寒、肾虚者不宜 |
岭南人民善用祛湿药材入膳,以下两款经典食疗方可供参考:
- 四神汤:由茯苓、莲子、芡实、淮山组成,各15-20g,搭配瘦肉或猪骨煲汤,健脾祛湿、固肾止泻,适合脾胃虚弱、便溏者。
- 木棉花鲫鱼汤:木棉花30g、鲫鱼1条(煎至微黄)、炒扁豆30g、陈皮5g,煲汤1小时,清热利湿、健脾开胃,适合夏季湿热泄泻、食欲不振者。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岭南祛湿药材可以长期服用吗?
解答:是否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和药材特性判断,性平温和的茯苓、五指毛桃、炒薏苡仁等,可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但需注意剂量(如茯苓每日不超过15g),避免过量伤脾胃,性寒凉的土茯苓、木棉花、鸡蛋花等,不宜长期服用,尤其脾胃虚寒者,否则易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建议先辨明体质:湿浊体质(舌苔厚腻、大便黏腻)可短期调理(2-4周),湿热体质(口干口苦、皮肤油腻)可搭配清热药材(如金银花),但症状缓解后需减量或停用,改为定期调理(如每周1-2次祛湿汤)。
问题2:祛湿期间饮食有哪些注意事项?
解答:祛湿期间饮食宜“清淡、健脾、忌生冷油腻”,具体需做到:①避免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西瓜、苦瓜),以免加重体内寒湿;②减少油腻厚味(如炸鸡、肥肉、奶油)及甜腻食物(如蛋糕、巧克力),这些食物易助湿生热;③增加健脾利湿食材,如小米、山药、白扁豆、冬瓜、鲫鱼等;④避免饮酒,酒精易生湿热,影响祛湿效果;⑤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功能,若服用祛湿药材期间出现口干、便秘等“上火”症状,可搭配菊花、金银花等清热之品,或咨询医师调整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