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地处广东省中西部,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1600-1800毫米,气候温和湿润,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占比超80%,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是岭南地区重要的“南药”核心产区之一,这里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兼具道地性与多样性,从传统名贵药材到特色草本植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肇庆药材”产业体系,不仅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优质原料,也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肇庆药材资源丰富,品种涵盖根茎、果实、花叶、全草等多个类别,其中以道地南药最为闻名,德庆县作为“中国巴戟天之乡”,所产巴戟天肉质肥厚、有效成分含量高,被列入《中国药典》道地药材标准,年种植面积超5万亩,占全国产量近三成;封开县是广藿香的道地产区,其“藿香正气水”的核心原料广藿香,叶片厚实、挥发油含量达3.5%以上,被誉为“广藿香中的上品”;高要区的砂仁则因气候湿热、土壤疏松,果实饱满、香气浓郁,是化湿开胃的良药,肇庆还盛产何首乌、穿心莲、金钱草、鱼腥草等常用中药材,其中德庆何首乌以块根大、质地坚实闻名,富含卵磷脂和蒽醌类成分,是传统滋补药材;端州区的佛手、鼎湖山的绞股蓝等也因品质优良,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为清晰展示肇庆主要药材品种及特点,特整理如下: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主产区 | 种植历史 |
---|---|---|---|---|
巴戟天 | 甘、辛,微温;归肾、肝经 | 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 德庆县 | 2000余年 |
广藿香 | 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 芳香化湿、和中止呕 | 封开县 | 1500余年 |
砂仁 | 辛,温;归脾、胃、肾经 | 化湿开胃、温脾止泻 | 高要区 | 800余年 |
何首乌 | 苦、甘、涩,微温;归肝、心、肾经 | 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 | 德庆县、端州区 | 1000余年 |
穿心莲 | 苦,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 |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 四会市、广宁县 | 近现代引种 |
金钱草 | 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 | 利湿退黄、利尿通淋 | 鼎湖区、封开县 | 野生为主 |
肇庆药材种植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古代端州(今肇庆)作为岭南交通要冲,药材贸易已初具规模,唐代《本草拾遗》中就有“端州石斛”“岭南巴戟”的记载;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的多个经典方剂,其原料多来自肇庆道地药材;明清时期,德庆巴戟天、封开广藿香已成为贡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近代以来,肇庆药材种植逐渐从野生采挖转向人工培育,20世纪80年代起,当地政府依托资源优势,推动药材规模化种植,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数十万农民增收,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超60万亩,年产值超80亿元,形成以巴戟天、广藿香、砂仁为主导,穿心莲、金钱草等为补充的产业格局,拥有国家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3个,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中心2个。
在产业发展中,肇庆注重“质量+品牌”双轮驱动,严格执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技术,建立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确保药材安全有效;打造“肇庆南药”区域公共品牌,通过举办“南药产业发展论坛”、参加国际中医药博览会等途径,提升市场影响力,德庆巴戟天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封开广藿香入选“岭南十大中药材”名录,相关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区,当地推动药材产业与文旅、康养融合,依托鼎湖山、七星岩等景区,开发“南药研学游”“药膳康养”等项目,延伸产业链条,让“小药材”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相关问答FAQs
Q1:肇庆市的“道地药材”为何品质优良?
A:肇庆道地药材品质优良,得益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传统种植技艺,从自然条件看,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光热水资源丰富,山地丘陵土壤多为酸性红壤或黄壤,富含有机质,特别适合南药生长;从种植历史看,千年传承的栽培技术(如巴戟天的“斜切留芽法”、广藿香的“扦插育苗”)和严格的品质把控,确保了药材有效成分积累充分、性状稳定,当地政府推行标准化种植,建立质量检测中心,从源头保障药材道地性。
Q2:肇庆药材产业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A:肇庆药材产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参与种植,实现“家门口就业”,德庆县巴戟天种植户年均增收超3万元,封开县广藿香合作社辐射周边5个乡镇,带动2000余户农户脱贫,药材加工、物流、电商等配套产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部分乡村还结合南药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药膳体验、康养民宿等项目,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让乡村产业更具活力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