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多种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同时伴以继发性纤溶亢进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见于感染、创伤、产科并发症、恶性肿瘤等,属于急危重症,若不及时干预,病死率极高,西医治疗以原发病治疗、抗凝、替代输血、器官功能支持为主,而中医对DIC的认识虽无对应病名,但根据其出血、微循环障碍、休克、栓塞等临床表现,可归为“血证”“瘀证”“厥脱”“发斑”等范畴,通过辨证论治为部分患者提供辅助治疗可能。
中医认为DIC的核心病机为“瘀血阻滞,气阴两伤”,外感热毒(如严重感染)、内伤情志(如肿瘤)、外伤、手术等导致邪毒内蕴,灼伤脉络,血溢脉外;或气虚无力行血,血行瘀滞;或阳虚寒凝,血脉瘀阻,最终形成“瘀血”,瘀血阻滞又进一步耗伤气血,甚至出现气随血脱、阳气暴脱之厥脱证(休克),中医治疗需紧扣“瘀”“虚”“脱”三大关键,分阶段辨证施治。
急性期多表现为“热入营血证”,症见高热、皮肤黏膜瘀斑、咯血、便血等,舌红绛苔黄,脉数,治以清热凉血、化瘀止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三七粉),其中水牛角清营凉血,三七化瘀止血,共奏“止血不留瘀”之效,中期多见“气虚血瘀证”,因出血耗气或休克导致气虚,症见面色苍白、乏力、舌淡紫有瘀斑,脉细涩,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黄芪大补元气,推动血行,配伍活血药改善微循环,晚期可发展为“气阴两虚证”或“阳气暴脱证”,前者症见口干、心烦、脉细数,治以益气养阴、固脱止血,方用生脉散合增液汤(人参、麦冬、五味子、玄参、生地);后者症见四肢厥冷、脉微欲绝,需急用参附汤合独参汤(人参、附子、干姜)回阳救逆,配合西医抗休克治疗。
中医治疗DIC的优势在于多靶点调节:清热凉血药(如赤芍、丹皮)可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凝血激活;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能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组织灌注,同时避免单纯止血导致的血栓加重;补益药(如黄芪、人参)则可增强免疫力,辅助控制原发病,需注意的是,中药治疗需在西医严密监测下进行,例如凝血功能(PLT、PT、APTT、FIB)、生命体征等,避免因活血药过量加重出血,或补益药助热留邪。
辨证分型 | 治法 | 代表方药 | 常用药物举例 |
---|---|---|---|
热入营血证 | 清热凉血,化瘀止血 | 犀角地黄汤加减 | 水牛角、生地、赤芍、丹皮、三七粉 |
气虚血瘀证 |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 补阳还五汤加减 | 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 |
气阴两虚证 | 益气养阴,固脱止血 | 生脉散合增液汤 | 人参、麦冬、五味子、玄参、生地 |
阳气暴脱证 |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 参附汤合独参汤 | 人参、附子、干姜、黄芪 |
中西医结合是DIC治疗的关键,感染诱发的DIC,西医需早期抗感染、抗凝(如肝素),中医可配合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控制感染源;创伤大出血后DIC,西医以输血、止血为主,中医用黄芪、三七等益气摄血,减少出血倾向,任何情况下,均不可因依赖中医而延误西医抢救,如休克时未及时补液升压、未纠正酸中毒等。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DIC能完全替代西医吗?
答:不能,DIC是凝血系统瀑布样激活的危重症,病情进展迅速,单纯中医治疗难以快速控制微血栓形成、纤溶亢进及器官功能障碍,西医抗凝、替代输血、抗感染等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基础,中医可作为辅助手段,通过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减少出血倾向等协同提高疗效,二者结合才能最大程度降低病死率。
问:中医治疗DIC时,哪些情况需要立即停止中药治疗?
答: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停用中药并告知医生:① 严重出血加重,如颅内出血、呕血量增多、皮肤瘀斑融合成片;② 休克持续恶化,血压难以维持(如收缩压<70mmHg),意识障碍加深;③ 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性恶化,如血小板计数持续<50×10⁹/L、纤维蛋白原<1.0g/L、D-二聚体显著升高;④ 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皮疹、恶心呕吐加重、肝肾功能异常(转氨酶、肌酐升高),中药治疗需在严密监测凝血指标和生命体征下进行,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