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酱草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或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 Juss.)的干燥地上部分,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肠痈、肺痈、痢疾、产后瘀滞腹痛、目赤肿痛、痈肿疔疮等症,近年来,随着对败酱草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展,资源利用与质量控制也受到广泛关注。
植物来源与性状鉴别
败酱草的药用部位为地上部分,其原植物形态与性状特征是鉴别品质的重要依据。
植物来源
- 黄花败酱: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茎有特殊臭气,茎直立,具纵棱,常被白色倒生粗毛,基生叶丛生,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羽状深裂或全裂,裂片5-7枚,边缘具粗锯齿;茎生叶与基生叶形似,但叶柄渐短,近无柄,聚伞花序集成大型圆锥花序,花冠黄色,直径3-4mm,花冠筒短,先端5裂,瘦果长椭圆形,扁平,有膜质翅,果期花梗下垂。
- 白花败酱:与黄花败酱主要区别在于花冠白色,直径4-5mm,茎常被白色柔毛,瘦果倒卵形,翅较窄。
药材性状
干燥的败酱草茎呈圆柱形,长30-90cm,直径0.2-0.8cm,表面黄绿色至黄棕色,具纵棱,被白色倒生毛或脱落;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或有髓,叶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呈羽状深裂,暗绿色或黄棕色,叶缘有锯齿,花黄白色或棕黄色,花冠常脱落,残留花萼及雄蕊,瘦果长椭圆形,棕色,有膜质翅,气特异,味苦、微辛。
表:黄花败酱与白花败酱药材性状主要区别
| 特征 | 黄花败酱 | 白花败酱 |
|--------------|------------------------------|------------------------------|
| 茎表面毛被 | 被白色倒生粗毛 | 被白色柔毛 |
| 花冠颜色 | 黄色,直径3-4mm | 白色或淡黄色,直径4-5mm |
| 瘦果形态 | 长椭圆形,翅较宽 | 倒卵形,翅较窄 |
| 气味 | 臭气较浓 | 臭气稍淡 |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味归经
败酱草性味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其辛行苦泄,寒能清热,既善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又可祛瘀止痛,为治肠痈、肺痈之要药。
功效主治
-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肠痈(阑尾炎)、肺痈(肺脓肿)、痈肿疔疮、咽喉肿痛等,治肠痈常与大黄、牡丹皮、桃仁配伍,如《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肺痿可配鱼腥草、芦根、桔梗等。
- 祛瘀止痛:用于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以及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配当归、川芎、益母草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 清热利湿止痢:用于湿热泻痢、热毒泻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可配黄连、木香、白头翁等以清热燥湿、凉血止痢。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败酱草的药效物质基础复杂,现代研究表明其含有多类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
主要化学成分
- 环烯醚萜苷类:如败酱苷(patenoside)、獐牙菜苷(sweroside)等,是其清热解毒、抗炎的主要成分。
- 挥发油:含败酱烯(patrinene)、异败酱烯等,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 生物碱:如白花败酱碱(villosol)、败酱草碱等,可镇静、镇痛、抑制中枢神经。
- 黄酮类:槲皮素、芦丁等,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的作用。
- 有机酸:如齐墩果酸、熊果酸,具有抗炎、保肝、降血脂等活性。
药理作用
- 抗菌抗病毒:败酱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也有一定抑制效果。
- 抗炎镇痛:通过抑制炎症介质(如PGE₂、TNF-α)释放,减轻组织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其镇痛效果与阿司匹林相当。
- 保肝利胆:可降低肝损伤模型动物的ALT、AST水平,促进肝细胞再生,并增加胆汁分泌,具有利胆退黄作用。
- 镇静催眠:白花败酱碱能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可用于失眠、焦虑的辅助治疗。
- 抗肿瘤:体外实验表明,败酱草提取物对肝癌、胃癌、肺癌等肿瘤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有关。
临床应用与资源利用
临床应用
- 消化系统疾病:用于急性阑尾炎、胆囊炎、细菌性痢疾等,常配伍清热解毒、行气活血药,如阑尾炎方(败酱草、大黄、丹皮、桃仁)。
- 妇科疾病:治疗盆腔炎、产后瘀滞腹痛、附件炎等,配当归、赤芍、红藤以化瘀止痛、清热解毒。
- 皮肤科疾病:用于痈肿疖疮、湿疹、带状疱疹等,外用可捣烂敷患处,内服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
-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肺脓肿、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配鱼腥草、桔梗、芦根以清肺排脓、化痰止咳。
资源利用与质量控制
败酱草野生资源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等地,近年来因市场需求增加,已有部分地区开展人工栽培,药材质量受产地、采收期、加工方法影响较大,以花初开时采收为佳,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201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败酱草含橙皮苷(C₂₈H₃₄O₁₅)不得少于0.020%,齐墩果酸(C₃₀H₄₈O₃)不得少于0.30%,作为质量控制指标。
使用注意
败酱草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及月经期女性应避免使用,以免寒凝血瘀或引起流产,不宜与藜芦同用,遵循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长期服用需注意监测肝肾功能,过敏体质者应先做皮肤试验。
相关问答FAQs
Q1:败酱草和“败夏草”是同一种药材吗?
A:“败夏草”并非标准中药材名称,可能是“败酱草”的误写或地方别名,败酱草为《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品药材,而“败夏草”在历代本草及现代药典中均无记载,使用时需注意药材名称的准确性,避免误用。
Q2:败酱草治疗肠痈(阑尾炎)时,有哪些配伍禁忌?
A:败酱草性寒,治疗肠痈时若配伍不当可能加重脾胃负担,脾胃虚寒者不宜单用,需配伍干姜、白术等温中健脾药;若伴有气血亏虚,应配伍黄芪、当归等补气养血药,避免攻伐太过,阑尾炎重症需及时就医,中药治疗仅作为辅助手段,不可替代手术或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