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风是中医学中常见的婴幼儿皮肤病,现代医学多将其归属于婴儿湿疹、特应性皮炎等范畴,以皮肤红斑、丘疹、瘙痒、渗出或干燥脱屑为主要表现,常反复发作,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中医认为胎风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胎中受热或禀赋不耐、外感风邪等因素密切相关,治疗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结合内服、外治及整体调理,旨在祛邪、扶正、调和气血,以下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特色疗法、预防调护等方面详细阐述。
胎风的病因病机
中医对胎风的认识强调“胎毒”与“体质”的双重作用,胎儿在母体中,若父母过食辛辣厚味、五辛炙煿,或感受热邪,导致胎毒内蕴;或母体体弱,气血不足,胎儿禀赋不足,肌肤腠理疏松,出生后易受风、湿、热邪侵袭,发为胎风,具体病机可概括为:
- 胎毒炽盛:母体热毒传于胎儿,出生后蕴于肌肤,与气血相搏,致皮肤红肿、渗液、灼热;
- 脾虚湿蕴:小儿脾常不足,喂养不当(如过食肥甘、乳食积滞)或先天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浊内生,浸淫肌肤,致皮肤粗糙、渗液、瘙痒;
- 血虚风燥:病程日久,耗伤阴血,肌肤失养,化燥生风,致皮肤干燥、脱屑、剧烈瘙痒,遇热或干燥环境加重。
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胎风的治疗需根据患儿皮损特点、伴随症状及舌脉表现辨证论治,分为内治法与外治法,二者结合可提高疗效。
(一)内治法
根据不同证型,采用清热解毒、健脾祛湿、养血润燥等治法,方剂需结合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用药轻灵,避免攻伐太过。
证型 | 辨证要点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加减 |
---|---|---|---|---|
胎毒炽盛证 | 出生后1-3个月发病,头面部皮肤潮红肿胀,可见红斑、丘疱疹,渗出明显,结黄色痂,哭闹不安,口干,舌红苔黄,指纹紫 | 清热解毒,凉血利湿 | 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 | 黄连3g、黄芩5g、黄柏5g、栀子5g、金银花6g、野菊花6g、蒲公英6g、车前子5g(包煎),渗出多加马齿苋10g、苦参5g |
脾虚湿蕴证 | 6个月以上多见,皮疹以红斑、丘疹为主,轻度渗出或浸润肥厚,纳差,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指纹淡红 | 健脾祛湿,佐以清热 | 参苓白术散合消风散 | 党参5g、茯苓6g、白术5g、山药6g、薏苡仁10g、陈皮3g、荆芥3g、防风3g、苦参5g,腹胀加焦山楂5g、神曲5g |
血虚风燥证 | 病程较长,皮肤干燥、脱屑、粗糙,抓痕累累,夜间瘙痒加剧,口唇干燥,舌淡苔少,指纹淡 |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 当归饮子加减 | 当归5g、生地6g、白芍5g、川芎3g、何首乌5g、黄芪6g、荆芥3g、防风3g、白蒺藜6g,瘙痒甚加僵蚕3g、地肤子6g |
用药注意:小儿用药需根据体重、年龄调整剂量,一般婴幼儿每日中药总量控制在30-50g(汤剂),分2-3次温服;脾胃虚弱者慎用苦寒之品,避免损伤脾胃阳气。
(二)外治法
外治法需根据皮损阶段选择,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急性期以清热、燥湿、收敛为主,慢性期以润燥、止痒、修复为主。
-
急性期(红斑、渗出、结痂):
- 湿敷:用马齿苋30g、黄柏20g、苦参20g煎水,取冷湿敷(温度以4-8℃为宜),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具有清热燥湿、收敛止痒作用;渗出多者可外用氧化锌油(炉甘石洗剂与氧化锌油混合调匀),保护创面。
- 油剂调敷:青黛30g、黄柏20g、煅石膏20g、冰片1g(研细末),用麻油或菜籽油调糊状,外涂于患处,每日2次,清热解毒、收湿生肌。
-
亚急性期(红斑减轻,少量渗出或结痂):
- 粉剂外扑:青黛散(青黛、黄柏、石膏、滑石各等份)外扑于患处,每日2-3次,吸收渗液、保持干燥。
- 霜剂外涂:用当归、白芷、苦参各10g煎水取汁,加入凡士林调成20%软膏,外涂患处,每日2次,润燥止痒。
-
慢性期(干燥、脱屑、粗糙肥厚):
- 软膏外涂:黄连膏(黄连、当归、黄柏、生地、姜油等)或紫草油(紫草、当归、忍冬藤等浸泡麻油)外涂,每日2-3次,润肤止痒、促进修复;
- 药浴:地肤子30g、蛇床子20g、白鲜皮20g、艾叶15g煎水,待温度降至37-40℃时沐浴,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祛风止痒、改善皮肤屏障。
中医特色疗法
除内服外治外,中医特色疗法对胎风有较好疗效,尤其适用于体质敏感或不愿服药的患儿。
-
小儿推拿:通过特定穴位推拿调理脏腑功能,增强体质,常用手法:
- 清脾经:沿拇指桡侧边缘向指尖直推100-300次,健脾化湿;
- 揉足三里:按揉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1横指处100-200次,调和脾胃;
- 清天河水:前臂内侧正中,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用食中指指腹直推100-300次,清热解表;
- 揉血海: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按揉100-200次,凉血养血。
-
穴位贴敷:将中药研末(如吴茱萸、白术、防风等)用姜汁或蜂蜜调糊,贴于脾俞、肺俞、足三里等穴位,每次2-4小时,每日1次,健脾祛风、调节免疫。
-
耳穴压豆:取肺、脾、肾上腺、内分泌、神门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调和气血、止痒安神。
预防与调护
胎风的复发与日常调护密切相关,需注意以下几点:
- 饮食调护:母乳喂养者,母亲应忌食辛辣、海鲜、牛羊肉等发物及易致敏食物(如芒果、花生);人工喂养者,选用低敏配方奶粉,避免过早添加辅食(尤其鸡蛋、鱼虾等易致敏食物);添加辅食应遵循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多种的原则,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热、出汗;选择宽松、柔软、棉质衣物,避免化纤、羊毛制品直接接触皮肤;洗澡水温不宜过高(37-40℃),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沐浴后及时涂抹保湿霜(如医用保湿乳),修复皮肤屏障。
- 环境控制:保持室内通风,温湿度适宜(温度20-24℃,湿度50%-60%);避免接触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过敏原;勤换床单被套,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涤剂。
- 情志调畅:避免患儿哭闹过度,情绪波动可诱发或加重瘙痒,家长可通过玩具、音乐等方式分散患儿注意力。
相关问答FAQs
Q1:胎风能根治吗?如何减少复发?
A:胎风(婴儿湿疹)的根治较困难,但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和科学调护可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复发,中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通过健脾、养血、调理体质,可改善患儿易过敏状态,减少复发的关键包括:坚持辨证用药(急性期清热、慢性期润燥),严格避免过敏原,做好皮肤保湿,增强脾胃功能(如饮食调理、小儿推拿),并避免过度搔抓(可戴手套或剪短指甲),防止继发感染。
Q2:婴儿外用中药安全吗?需要注意什么?
A:婴儿外用中药在辨证准确、使用规范的前提下是安全的,但需注意:① 皮肤破损、渗出明显时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含冰片、麝香等成分),可选择温和的湿敷或油剂;② 外用药需现用现配,避免污染;③ 使用后密切观察皮肤反应,若出现红肿、灼痛加剧等过敏现象,立即停用并清洗皮肤;④ 中药药浴时间不宜过长(10-15分钟),避免受凉,浴后及时擦干并涂抹保湿剂,对于年龄小于3个月的婴儿,外用药浓度宜低,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