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是冬季或寒冷环境下常见的皮肤损伤,中医称之为“冻疮”“冻烂疮”,多因寒邪侵袭肌肤,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肌肤失养所致,病程迁延者常与脾肾阳虚、气血不足相关,中医治疗冻疮注重整体调理与局部外治结合,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补益脾肾为基本原则,临床疗效显著,现将详细治疗处方与方法阐述如下。
冻疮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冻疮发病核心为“寒邪”侵袭,寒性凝滞收引,易伤阳气,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瘀阻,肌肤失于温煦与濡养,轻则局部红肿痒痛,重则肌肤溃烂,具体而言,初起多为寒凝血瘀证,寒邪外袭,气血凝滞于肌肤;若病程较长,或素体虚弱,则易发展为气血两虚证,肌肤失养,溃烂难愈;反复发作者多与脾肾阳虚相关,阳气不足,寒邪更易乘虚侵袭,导致病情迁延,寒冷潮湿环境、气血运行不畅、暴热烘烤等均为常见诱因。
中医内治法
根据辨证分型,内服中药以调理脏腑、疏通气血为要,具体如下:
(一)寒凝血瘀证
临床表现:冻疮初起,局部皮肤苍白、发凉,继而红肿、痒痛,遇热加剧,舌淡苔白,脉沉细或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代表方:当归四逆汤加减。
药物组成:当归15g,桂枝12g,白芍12g,细辛3g,通草6g,大枣5枚,炙甘草6g。
加减应用:若痒甚明显,加地肤子、白蒺藜各10g,以祛风止痒;肿甚者,加茯苓、泽泻各12g,利水消肿;局部青紫明显,加川芎、红花各10g,增强活血化瘀之力。
(二)气血两虚证
临床表现:病程较长,冻疮反复发作,局部皮肤苍白或暗红,麻木,溃烂后久不收口,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生肌。
代表方:八珍汤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2g,熟地黄15g,炙甘草6g,黄芪20g。
加减应用:溃烂久不愈者,加白及10g、阿胶(烊化)10g,以收敛生肌;阳虚明显者,加制附子(先煎)6g、肉桂6g,温阳散寒。
(三)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冻疮多发于每年冬季,遇冷即发,局部皮肤暗紫、冰冷,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散寒通络。
代表方:右归丸加减。
药物组成:熟地黄20g,山药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菟丝子15g,杜仲12g,制附子(先煎)10g,肉桂6g,当归12g,鹿角胶(烊化)10g。
加减应用:血瘀甚者,加桃仁、红花各10g,活血化瘀;阳虚水肿者,加茯苓、泽泻各12g,利水渗湿。
中医外治法
外治法直接作用于患处,可快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促进愈合,是冻疮治疗的重要环节。
(一)未溃破期外治
方法 | 药物组成/操作 | 适应证 | 用法 |
---|---|---|---|
红灵酒外擦 | 当归、红花、川芎、肉桂、樟脑、细辛、干姜各30g,浸泡于75%酒精500ml中,1周后使用 | 未溃破红肿、痒痛明显者 | 每日2-3次,用棉签蘸药液外擦患处,轻轻按摩至局部发热 |
阳和解凝膏外敷 | 鲜牛蒡子、鲜凤仙花、肉桂、当归、赤芍、白芷、白蔹等制成膏剂 | 局部皮肤暗红、冰冷者 | 将膏药加热软化后外敷患处,隔日换药1次 |
红花桂枝熏洗 | 红花15g,桂枝20g,艾叶20g,细辛10g,花椒10g,煎取药汁 | 未溃破、寒凝血瘀证 | 先熏蒸患处,待药液温度适宜后浸泡20分钟,每日2次 |
(二)溃破期外治
方法 | 药物组成/操作 | 适应证 | 用法 |
---|---|---|---|
生肌玉红膏 | 白芷、甘草、当归、血竭、轻粉、白蜡、紫草、麻油等制成膏剂 | 溃破后创面新鲜、脓液较少者 | 清洁创面后,药膏薄涂患处,每日1次 |
黄连膏 | 黄连、黄柏、当归、姜黄、麻油等制成膏剂 | 溃破后红肿热痛、脓液较多者 | 清创后外涂,每日2-3次 |
桂枝艾叶汤湿敷 | 桂枝15g,艾叶15g,苦参15g,煎取药汁,纱布浸湿后湿敷 | 溃烂渗出较多者 | 纱布浸药液后稍拧敷于患处,保持湿润,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
特色疗法
(一)艾灸疗法
取患处及穴位(如足三里、关元、血海、阳溪),用艾条温和灸,每穴10-15分钟,每日1次,艾灸可温经散寒、活血通络,适用于未溃破期冻疮,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痒痛症状。
(二)耳穴压豆
选取脾、肾、肾上腺、皮质下、交感等穴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耳穴压豆可通过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寒能力,适用于冻疮的预防及辅助治疗。
调护与预防
- 注意保暖:寒冷季节暴露部位(如手、足、耳、鼻)需佩戴防护用品,保持干燥,避免长时间接触寒冷潮湿环境。
- 饮食调理:多食温补食物,如羊肉、生姜、桂圆、红枣等,忌生冷寒凉之品;气血不足者可食用黄芪炖鸡汤(黄芪30g,鸡肉200g,炖煮后调味)补益气血。
- 皮肤护理:避免搔抓患处,防止皮肤破损;每日用温水洗手足,浸泡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 适度锻炼:坚持晨跑、太极拳等运动,增强体质,改善气血运行,提高耐寒能力。
相关问答FAQs
问:冻疮反复发作,中医如何调理预防?
答:冻疮反复发作多与脾肾阳虚、气血不足有关,中医调理需内外兼顾,内服可选用金匮肾气丸(中成药)或右归丸加减(制附子6g,肉桂6g,熟地15g,山药15g等),温补脾肾;同时配合食疗,如羊肉生姜汤(羊肉100g,生姜30g,炖煮后食用,每周2-3次),温中散寒,外治可坚持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每日10分钟,温阳通络,日常需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坚持温水泡手足,并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可有效预防复发。
问:冻疮溃破后能用中药外治吗?分别怎么处理?
答:冻疮溃破后可安全使用中药外治,但需根据创面情况选择:若创面较小、脓液较少,用生肌玉红膏(含当归、白芷、血竭等)外涂,每日1次,活血生肌;若创面较大、脓液较多,先用黄连膏(含黄连、黄柏、当归等)清热解毒,待脓液减少后改用生肌玉红膏;若溃烂严重、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需内服清热解毒中药(如五味消毒饮),并及时就医,外治期间需保持创面清洁,避免沾水,防止加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