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滞型黄疸是因肝内外胆管阻塞,胆汁排泄受阻导致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的黄疸,中医属“黄疸”“胆胀”范畴,认为其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胆汁不循常道外溢,同时兼有湿、热、瘀、石等病理产物阻滞,中医治疗以“通”为用,兼顾健脾、化湿、清热、活血,通过整体调节恢复胆汁正常排泄,现将具体治疗方法阐述如下。
中医对阻滞型黄疸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阻滞型黄疸的病因多外感湿热疫毒,或内伤情志、饮食、劳倦,导致肝胆气机郁滞,胆汁排泄受阻;或湿热内蕴,煎熬胆汁,日久成石,阻塞胆道;或瘀血内停,胆络痹阻,胆汁外溢,病性为本虚标实,初期以肝胆气滞、湿热蕴结为主,表现为“实证”;久病则脾肾亏虚,兼有瘀血、痰湿等“标实”,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中医辨证论治
阻滞型黄疸的辨证需结合黄疸色泽、全身症状及舌脉,以辨寒热、辨虚实、辨病位为核心,临床常见证型及治法如下:
(一)肝胆气滞证
症状:身目发黄,黄色晦暗或鲜明,胁肋胀痛或窜痛,嗳气腹胀,情绪抑郁,口苦,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利胆,理气解郁。
代表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5g,白芍12g,陈皮10g,川芎9g,香附10g,枳壳10g,甘草6g,加郁金12g、金钱草15g、茵陈15g以增强疏肝利胆退黄之效,若气滞化火,见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加黄芩10g、栀子10g清肝泻热。
(二)湿热蕴胆证
症状:身目黄染鲜明,发热口渴,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代表方药: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茵陈30g(先煎),栀子12g,大黄10g(后下),柴胡12g,黄芩12g,半夏10g,枳实10g,白芍12g,金钱草20g,虎杖15g,若湿重于热,见头身困重、苔白腻,加茯苓15g、薏苡仁20g健脾渗湿;热重于湿,见高热、烦躁,加黄连6g、连翘15g清热解毒。
(三)胆石阻滞证
症状:身目发黄,右胁绞痛或胀痛,牵引肩背,恶心呕吐,或寒战高热,或大便色灰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治法:利胆排石,行气止痛。
代表方药:排石汤加减,金钱草30g,海金沙15g(包煎),鸡内金10g(研末冲服),郁金12g,枳壳10g,木香10g,大黄10g(后下),芒硝6g(冲服),若结石较大,加硝石矾石散(每次1g,每日2次)以消石化石;若合并感染,见高热、黄疸加深,加蒲公英20g、金银花15g清热解毒。
(四)瘀胆络阻证
症状:身目发黄,日久不退,黄色晦暗,胁下痞块刺痛,固定不移,面色黧黑,皮肤瘙痒,舌质紫暗有瘀斑,苔白或薄黄,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退黄。
代表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0g,红花9g,当归12g,生地15g,川芎9g,赤芍12g,牛膝12g,柴胡12g,枳壳10g,甘草6g,加茵陈20g、丹参15g、三七粉3g(冲服)以增强活血通络退黄之力,若瘀血日久兼有气虚,见乏力、气短,加黄芪20g、党参15g益气活血。
中医特色外治法
(一)针灸疗法
取期门、日月、胆俞、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等穴,毫针常规刺入,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疗程,期门、日月为肝胆之募穴,可疏肝利胆;阳陵泉为筋会,能疏肝利胆止痛;足三里、太冲可健脾和胃、调畅气机。
(二)穴位贴敷
用茵陈30g、栀子20g、大黄15g、芒硝10g研末,取适量用醋或蜂蜜调成糊状,敷于胆俞、期门、肝俞穴,每日1次,每次6-8小时,适用于湿热蕴结型黄疸,可辅助清热利湿退黄。
(三)中药保留灌肠
对于腑气不通、黄疸较重者,可用大黄15g、茵陈30g、虎杖20g、蒲公英30g煎汤100-150mL,保留灌肠,每日1-2次,通过通腑泻热促进胆红素排泄。
中医特色疗法与调护
(一)食疗方
- 茵陈粥:茵陈30g(先煎取汁),大米100g,煮粥食用,适用于湿热蕴结型,清热利湿退黄。
- 玉米须茶:玉米须30g,煎汤代茶饮,适用于各型黄疸,利尿退黄。
- 山楂陈皮茶:山楂15g,陈皮10g,煎水代茶,适用于肝郁气滞型,理气和胃消食。
(二)情志调护
肝主疏泄,情志不畅可加重肝胆气滞,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调节情绪。
(三)生活调护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肥甘厚味及酒肉,以免助湿生热;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顺应昼夜节律以调养肝胆。
表1 阻滞型黄疸中医分证论治简表
证型 | 主要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药 |
---|---|---|---|
肝胆气滞证 | 胁肋胀痛,黄疸晦暗或鲜明,情绪抑郁,脉弦 | 疏肝利胆,理气解郁 | 柴胡疏肝散加减 |
湿热蕴胆证 | 黄疸鲜明,发热口渴,腹胀便秘,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 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 |
胆石阻滞证 | 右胁绞痛,牵引肩背,或见寒战高热,脉弦滑 | 利胆排石,行气止痛 | 排石汤加减 |
瘀胆络阻证 | 黄疸日久不退,胁下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 活血化瘀,通络退黄 | 血府逐瘀汤加减 |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阻滞型黄疸一般需要多长时间见效?
答:中医治疗阻滞型黄疸的见效时间与病情轻重、证型及是否合并并发症相关,轻症肝胆气滞型患者,经规范治疗(如中药汤剂配合针灸)1-2周可黄疸减退、症状缓解;中重度湿热蕴胆或胆石阻滞型患者,需2-4周以上,若合并胆道感染或结石较大,可能需更长时间(4-8周),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肝功能、胆红素等指标,结合症状变化调整方案,同时注意饮食与情志调护,以促进康复。
问:阻滞型黄疸患者在饮食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答:阻滞型黄疸患者饮食需遵循“清淡、易消化、忌刺激”原则:①宜食:新鲜蔬菜(如芹菜、冬瓜)、水果(如梨、苹果)、粗粮(如小米、玉米)及具有利胆作用的食物(如玉米须、绿豆、山楂);②忌食:辛辣刺激(辣椒、花椒)、油腻肥甘(肥肉、油炸食品)、酒类及海鲜发物(虾、蟹),以免助湿生热、加重胆道负担;③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胃肠压力,辅助肝胆功能恢复,若合并胆石症,还需避免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