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感冒流鼻涕,如何辨证施治见效快?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认为,感冒流鼻涕是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常见外感疾病,主要病位在肺,与鼻、皮毛等密切相关,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当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人体,或人体正气不足、卫外功能减弱时,邪气从口鼻、皮毛而入,导致肺气失宣,鼻窍不利,从而出现流鼻涕、鼻塞、咳嗽、恶寒、发热等症状,中医治疗感冒流鼻涕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旨在疏风解表、宣肺通窍,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祛邪外出、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医治疗感冒流鼻涕

感冒流鼻涕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中医将感冒流鼻涕主要分为风寒证、风热证、暑湿证、气虚证等不同证型,各证型的症状、治法及用药有所差异,具体如下表所示:

证型 主要症状 舌脉 治法 代表方药 常用中成药
风寒证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咽痒,咳嗽痰白稀薄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辛温解表,宣肺通窍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等) 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
风热证 发热重、微恶风,有汗,头痛,鼻塞流黄涕,咽红肿痛,咳嗽痰黄黏稠,口渴欲饮 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牛蒡子等) 银翘解毒片、连花清瘟胶囊
暑湿证 发热,汗出不畅,头昏重胀痛,胸闷恶心,食欲不振,鼻塞流浊涕,肢体酸倦,口黏不渴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清暑祛湿,解表和中 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厚朴、半夏等) 藿香正气水、保济丸
气虚证 反复感冒,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鼻塞流清涕,咳嗽声低,自汗,神疲乏力,气短懒言 舌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参苏饮(人参、苏叶、葛根、前胡、半夏等) 玉屏风颗粒、参苏丸

中医治疗感冒流鼻涕的具体方法

(一)中药内治法

中药内服是治疗感冒流鼻涕的核心方法,需根据辨证结果选用方剂。

  • 风寒证:以荆防败毒散为主,方中荆芥、防风辛温解表,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配以柴胡、前胡宣肺化痰,共奏辛温解表之效,若鼻塞流涕严重,可加苍耳子、辛夷花以宣通鼻窍;若咳嗽明显,加杏仁、桔梗止咳化痰。
  • 风热证:以银翘散为主,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薄荷、荆芥疏散风热,牛蒡子、桔梗宣肺利咽,共奏辛凉解表之功,若鼻涕黄稠、咽痛剧烈,可加黄芩、板蓝根增强清热解毒之力;若口渴甚,加天花粉、芦根生津止渴。
  • 暑湿证:以藿香正气散为主,藿香芳香化湿解表,紫苏、白芷散风祛湿,厚朴、半夏理气和中,适用于夏季感冒兼见胸闷、恶心、食欲不振者。
  • 气虚证:以参苏饮为主,人参、茯苓益气健脾,苏叶、葛根解表散邪,适用于体质虚弱、反复感冒者,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感冒发作。

(二)中医外治法

外治法通过刺激体表穴位或局部给药,达到疏风解表、宣肺通窍的作用,尤其适用于不愿服药或服药困难者(如儿童)。

  1. 针灸疗法

    中医治疗感冒流鼻涕

    • 取穴:风池(足少阳胆经)、列缺(手太阴肺经)、合谷(手阳明大肠经)、迎香(手阳明大肠经)、大椎(督脉)。
    • 操作:风寒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可配合艾灸(如风门、肺俞);风热证用泻法,可点刺放血大椎、曲池,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 作用:风池可疏风解表,列缺宣肺通窍,合谷解表退热,迎香通利鼻窍,大椎统领诸阳,共奏解表宣肺之效。
  2. 推拿按摩

    • 常用手法:开天门(两拇指自眉心向上推至发际,50次)、推坎宫(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50次)、揉太阳(按揉太阳穴,50次)、揉迎香(按揉鼻翼两侧迎香穴,1-2分钟)、拿风池(拿捏颈后风池穴,5-10次)。
    • 适用证型:风寒证、风热证均可操作,手法宜轻柔,每日1-2次,可缓解鼻塞、流涕症状。
  3. 穴位贴敷

    • 药物: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研末,用姜汁调成膏状。
    • 穴位:肺俞、膏肓、膻中、大椎。
    • 操作:将药膏贴于穴位,用胶布固定,每次贴敷4-6小时,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证或体质偏寒者,可温肺散寒、通窍止涕。
  4. 中药熏洗/滴鼻

    • 熏洗法:用荆芥、防风、辛夷花、苍耳子各15g,煎水煮沸,趁热熏蒸鼻部,待水温适宜后清洗鼻孔,每日2次,适用于鼻塞流涕明显者。
    • 滴鼻法:用辛夷花、苍耳子、白芷各10g,煎水取汁,滴入鼻孔,每次2-3滴,每日3-4次,可宣通鼻窍,缓解流涕。

(三)食疗调理

食疗是中医“药食同源”思想的体现,根据证型选用合适食物,辅助治疗感冒流鼻涕:

中医治疗感冒流鼻涕

  • 风寒证:生姜葱白水(生姜15g、葱白3段、红糖适量,煮水趁热服),可辛温散寒;紫苏粥(紫叶10g、大米50g,煮粥食用),可发散风寒。
  • 风热证:薄荷梨水(薄荷5g、梨1个去核、冰糖适量,煮水服),可疏风清热;菊花芦根饮(菊花10g、芦根30g,煎水代茶),可清热生津。
  • 暑湿证:藿香粥(藿香10g、大米50g,煮粥食用),可清暑化湿;冬瓜薏米汤(冬瓜100g、薏米30g,煮汤服),可利湿清热。
  • 气虚证:黄芪山药粥(黄芪15g、山药30g、大米50g,煮粥食用),可益气健脾;红枣桂圆汤(红枣5枚、桂圆10g,煮汤服),可补气养血。

日常调理与预防

  1. 避风邪,适寒温:感冒期间注意保暖,避免汗出当风,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注意头部、颈部和脚部保暖。
  2. 节饮食,调脾胃: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生冷、油腻、辛辣及甜腻食物(如冰淇淋、油炸食品、辣椒、蛋糕等),以免损伤脾胃,助湿生痰,可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萝卜、梨、苹果等),补充维生素。
  3. 畅情志,防劳倦: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抑郁或过度激动;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正气恢复,增强抗病能力。
  4. 适运动,强体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每日坚持30分钟左右,可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减少感冒发生。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感冒流鼻涕时,能不能自行服用中药?需要注意什么?
解答:不建议自行随意服用中药,中医治疗感冒强调“辨证论治”,风寒证与风热证的用药性质截然相反(如风寒证用辛温解表药,风热证用辛凉解表药),若辨证错误,可能加重病情(如风寒证误用凉性药,可能导致寒邪凝滞,流涕、鼻塞加重),自行用药时需注意:① 观察症状特点(如鼻涕颜色、是否发热、有无咽痛等),初步判断证型;② 严格按说明书剂量服用,中病即止(症状缓解后及时停药),不宜长期服用;③ 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人、肝肾功能不全者)及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应在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问题2:中医治疗感冒流鼻涕,为什么有时会建议“先表后里”?“闭门留寇”是什么意思?
解答:“先表后里”是中医治疗外感病的基本原则,指感冒初期病位在“表”(如皮毛、鼻窍、肺卫),应以解表散邪为主,使邪气从表而解;若表邪未解,过早使用清热解毒、攻下等“里法”,可能导致“闭门留寇”——即邪气无法外出,反而内陷入里,加重病情,风寒感冒初期表现为恶寒、流清涕、无汗,此时应辛温解表(如用荆防败毒散);若误用苦寒清热药(如黄连、黄芩),会损伤阳气,使寒邪凝滞,可能出现鼻塞加重、流涕清稀、无汗、咳嗽加剧等“闭门留寇”表现,感冒治疗需遵循“急则治标”(先解表)、“缓则治本”(后调理)的原则,确保邪有出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阻滞型黄疸中医治疗,辨证分型、方药配伍及临床疗效如何?
« 上一篇 09-01
二丑药材图片如何辨识?形态特征与药用价值是什么?
下一篇 » 09-0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