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补类中草药是中医理论中用于调理人体阳气虚衰、气血不足的重要药材,其性多温热,味多甘辛,能温煦脏腑、补益气血、强壮机体,常用于改善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宫冷不孕等因阳气亏虚引发的症状,现代生活中,因熬夜、贪凉、压力大等导致的亚健康状态,以及中老年人群的生理功能衰退,均可通过合理使用温补中草药进行调理,以下详细介绍常见温补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并辅以表格归纳核心信息,最后附相关问答。
常见温补中草药详解
补气类温补药
补气药主要调理脾胃气虚、肺气虚弱、气虚下陷等症,通过增强气的推动、固摄功能,改善全身机能。
-
人参
性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为“补气第一要药”,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主治气虚欲脱(如大失血后、心力衰竭的脉微欲绝)、脾气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肺气虚弱(气短喘促、自汗)、津伤口渴(热病伤津)、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用法:煎服3-9g,急救可用15-30g;宜文火另炖,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实证、热证、湿热证忌用;过量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失眠等“人参滥用综合征”。 -
黄芪
性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主治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表虚自汗(白天不自主出汗,动则加重)、气虚水肿(慢性肾炎、心源性水肿)、气血不足(疮疡久不愈合、疮疡内陷),用法:煎服9-30g,大剂量可用60g,注意:实证、热证、阴虚阳亢者忌用;表实邪盛(如感冒发热)、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不宜用。 -
白术
性甘苦,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胃虚弱(食少腹胀、大便稀溏)、痰饮水肿(小便不利、四肢浮肿)、表虚自汗(与黄芪同用为“玉屏风散”)、胎动不安(脾虚气弱之胎漏),用法:煎服6-12g,炒用偏于健脾燥湿,注意:阴虚内热、津液耗伤者慎用,因其性温燥,易伤阴液。
补阳类温补药
补阳药主要调理肾阳虚、脾阳虚等症,通过温补肾阳、温中散寒,改善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冷痛、性功能减退等“阳虚则寒”的症状。
-
肉桂
性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引火归元,主治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膝冷痛、阳痿早泄)、寒邪内侵(脘腹冷痛、呕吐泄泻)、阳虚血瘀(月经不调、痛经)、虚阳上浮(面红如妆、咽喉肿痛但下肢冰冷),用法:煎服1-5g,宜后下;研末吞服每次1-2g,注意:畏赤石脂;阴虚火旺(如五心烦热、盗汗)、里有实热者忌用;孕妇慎用,因其辛热动血。 -
附子
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主治亡阳厥逆(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如休克、心力衰竭)、肾阳虚(阳痿宫冷、夜尿频多)、脾阳虚(脘腹冷痛、大便溏薄)、寒湿痹痛(关节冷痛、屈伸不利),用法:制用(制附子)3-15g,需先煎1-2小时以减毒;生品外用,注意:生品内服必须炮制,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同用;阴虚阳亢、真热假寒者忌用;孕妇禁用。 -
鹿茸
性甘咸,温,归肾、肝经,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主治肾阳虚衰(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精血不足(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儿发育迟缓)、筋骨无力(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缓慢)、冲任虚寒(崩漏带下)、疮疡久溃不敛(阴疽内陷),用法:研末吞服1-3g,或入丸散;亦可泡酒,注意:阴虚阳亢(如高血压、头晕目赤)、血分有热(如咯血、尿血)、胃火炽盛者忌用;用量过大可引起鼻出血、头晕、恶心等中毒反应。
温补肝肾类药
此类药兼具补阳、益精血、强筋骨作用,适用于肝肾亏虚导致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须发早白等症。
-
杜仲
性甘,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主治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下肢痿软)、胎动不安(肾虚胎漏、胎动不安),用法:煎服6-10g,炒用破坏其胶质,有效成分更易煎出,注意:阴虚火旺者慎用,因其性温助热。 -
巴戟天
性辛甘,微温,归肾、肝经,补肾助阳,强筋骨,祛风湿,主治肾阳虚衰(阳痿遗精、宫冷不孕)、筋骨痿软(腰膝酸软、步履艰难)、风湿痹痛(筋骨拘挛、屈伸不利),用法:煎服6-15g,盐水炒可增强补肾作用,注意:阴虚火旺者忌用,避免助火伤阴。
温补中草药核心信息表
药名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适用症状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
人参 | 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 |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 | 气虚欲脱,脾肺气虚,津伤口渴 | 煎服3-9g | 忌藜芦,实证热证忌用 |
黄芪 | 甘微温,归脾肺 |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 | 中气下陷,表虚自汗,气虚水肿 | 煎服9-30g | 实证热证、表实邪盛忌用 |
肉桂 | 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 |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引火归元 | 肾阳不足,寒邪内侵,虚阳上浮 | 煎服1-5g后下 | 畏赤石脂,阴虚火旺忌用 |
附子 |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 |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 亡阳厥逆,肾脾阳虚,寒湿痹痛 | 制用3-15g先煎 | 忌半夏等,生品有毒,孕妇禁用 |
鹿茸 | 甘咸温,归肾肝 | 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 | 肾阳虚衰,精血不足,筋骨无力 | 研末吞服1-3g | 阴虚阳亢、血热者忌用,防中毒 |
杜仲 | 甘温,归肝肾 |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 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胎动不安 | 煎服6-10g | 阴虚火旺慎用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温补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解答:是否长期服用需根据体质和病情决定,若为阳虚体质(如常年畏寒、四肢冰冷、舌淡苔白)或慢性阳虚疾病(如慢性肾炎、性功能减退),可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但需注意“中病即止”,避免过量导致“上火”(如口干舌燥、便秘、长痘),实证、热证(如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舌苔黄腻)者忌用,否则会“火上浇油”,温补药多燥烈,长期服用可适当配伍滋阴药(如麦冬、玉竹)以调和药性,如“六味地黄丸”中用熟地黄滋阴,附子、肉桂温补,即“阴中求阳”。
问题2:温补中草药与饮食搭配有哪些禁忌?
解答:温补中草药服用期间需避免与生冷、寒凉食物同食,以免降低药效,如西瓜、苦瓜、螃蟹、绿豆等,部分药物与食物存在配伍禁忌,如人参不宜与萝卜同食(萝卜破气,降低人参补气效果),肉桂不宜与赤石脂同用(十八反、十九畏),服用鹿茸期间忌喝茶(茶中的鞣酸与有效成分结合,影响吸收),温补期间应减少辛辣刺激、油腻食物摄入,以免助湿生热,导致“上火”症状加重,如服用黄芪期间若出现腹胀,可加陈皮理气健脾;服用肉桂后若出现口干,可搭配麦冬、玄参滋阴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