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出血、牙疼是口腔科常见症状,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牙宣”“齿衄”“骨槽风”等范畴,认为其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外邪侵袭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辨证,通过内服中药、外治法及日常调理相结合,既能缓解症状,又能调理体质,减少复发。
中医对牙出血、牙疼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理论中,“齿为骨之余,肾主骨”,“龈为胃之络,大肠经入于齿中”,牙齿与牙龈的健康与肾、胃、大肠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牙出血、牙疼的病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胃火上炎
过食辛辣厚味、肥甘之品,或饮酒过度,致胃中积热,热循经络上攻牙龈,灼伤血络,则牙龈红肿疼痛、出血量多色红,伴口臭、渴喜冷饮、便秘、舌红苔黄等。
肾阴亏虚
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先天不足、年老体虚或久病耗伤肾阴,虚火上炎,灼烁牙龈,则牙龈微红隐痛、出血量少色淡,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
气血亏虚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不节、思虑过度或久病体虚,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牙龈失于濡养,则牙龈淡白不肿、出血渗血、缠绵不愈,伴面色苍白、乏力、舌淡苔白等。
风热侵袭
外感风热之邪,内袭阳明经络,或风寒郁而化热,热毒循经上攻牙龈,致牙龈红肿疼痛、出血,伴恶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舌红苔薄黄等。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牙出血、牙疼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治法与方药,以下为常见证型的治疗思路:
胃火上炎型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清胃散(《兰室秘藏》)加减。
常用药物:黄连、升麻、生地、丹皮、石膏、当归、赤芍,若出血量多,可加茜草、三七粉凉血止血;大便秘结加大黄通腑泻热;口臭甚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
中成药: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片。
肾阴亏虚型
治法:滋阴降火,补肾固齿。
代表方: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物:知母、黄柏、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若虚火明显加玄参、麦冬滋阴降火;牙龈萎缩加骨碎补、枸杞子补肾壮骨;出血不止加阿胶、旱莲草养血止血。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偏阴虚者)。
气血亏虚型
治法:益气健脾,摄血止血。
代表方: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甘草,若出血色淡、牙龈苍白加阿胶、仙鹤草养血止血;脾虚明显加山药、扁豆健脾益气。
中成药:归脾丸、补中益气丸。
风热侵袭型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代表方: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常用药物: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牛蒡子、竹叶、芦根、甘草,若牙龈红肿甚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头痛加菊花、蔓荆子疏风清热。
中成药:银翘解毒片、板蓝根颗粒。
中医外治法
外治法可直接作用于患处,缓解牙龈红肿、疼痛及出血症状,常与内服药物联合使用:
含漱法
- 方药1(胃火型):金银花15g、连翘15g、薄荷10g(后下)、蒲公英20g,煎水取汁,含漱5-10分钟,每日3-5次,清热解毒消肿。
- 方药2(虚火型):玄参15g、麦冬15g、生地15g、丹皮10g,煎水含漱,滋阴降火。
- 成药含漱液:康复新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可促进黏膜修复,缓解出血。
外敷法
- 冰硼散:取少许涂于牙龈红肿处,适用于胃火型牙龈红肿、疼痛。
- 吴茱萸粉:将吴茱萸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足心涌泉穴,引火下行,适用于虚火型牙疼。
- 云南白药牙膏:刷牙时直接使用,或取药粉敷于牙龈,止血止痛效果显著。
针灸疗法
- 取穴:合谷(对侧)、颊车、下关、太溪(肾虚者)、内庭(胃火者)、足三里(气血虚者)。
- 操作:常规消毒,用毫针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合谷为“牙痛穴”,远端取穴可通络止痛。
日常调理与预防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牙出血、牙疼的日常调理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
饮食调护
- 忌口:避免辛辣(辣椒、花椒)、油炸、烧烤、过烫食物,减少咖啡、浓茶、酒精摄入,以免助热生火。
- 宜食:胃火型多食绿豆、冬瓜、苦瓜、梨等清热泻火之品;肾虚型多食黑芝麻、核桃、枸杞、桑葚等滋补肾阴之品;气血虚型多食红枣、桂圆、山药、瘦肉等益气养血之品。
口腔卫生
- 正确刷牙:选用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每日早晚刷牙,每次不少于3分钟,避免用力过猛损伤牙龈。
- 使用牙线:每日使用牙线清洁牙缝,防止食物嵌塞引发牙龈炎症。
- 定期洁牙:每年1-2次超声波洁牙,清除牙结石,减少牙龈刺激。
情志与作息
-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焦虑,以免“肝火犯胃”加重症状。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肾阴恢复,虚火自降。
其他调理
- 按摩穴位:每日早晚按摩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太溪(内踝后方,与脚跟腱之间),每次3-5分钟,可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牙疼。
- 茶饮调理:胃火型可用金银花茶、菊花茶;虚火型可用麦冬茶、枸杞茶;气血虚型可用黄芪红枣茶,长期饮用辅助调理。
辨证分型简表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 | 常用药物 |
---|---|---|---|---|
胃火上炎型 | 牙龈红肿疼痛,出血量多色红,口臭便秘 | 清胃泻火 | 清胃散 | 黄连、升麻、生地、丹皮、石膏 |
肾阴亏虚型 | 牙龈微红隐痛,出血色淡,腰膝酸软 | 滋阴降火 | 知柏地黄丸 | 熟地、山茱萸、知母、黄柏 |
气血亏虚型 | 牙龈淡白不肿,出血渗血,乏力头晕 | 益气摄血 | 归脾汤 | 黄芪、党参、当归、龙眼肉 |
风热侵袭型 | 牙龈红肿疼痛,伴恶寒发热,咽喉痛 | 疏风清热 | 银翘散 | 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 |
相关问答FAQs
Q1:牙出血、牙疼一定要吃中药吗?轻症可以只用外治法吗?
A1:不一定,若症状较轻,如偶有刷牙出血、轻微牙龈红肿,可通过外治法(如含漱、使用云南白药牙膏)和日常调理(改善饮食、注意口腔卫生)缓解,若出血频繁、疼痛剧烈,或伴有口臭、便秘、腰膝酸软等全身症状,需及时就医,辨证后口服中药调理,中医强调“内外合治”,轻症可单用外治,中重度需内外同治,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Q2:中医治疗牙出血、牙疼多久能见效?需要治疗多久?
A2:见效时间因病情轻重、证型不同而异,一般而言,风热侵袭型、胃火上炎型等实证,通过清泻实热,治疗2-3天即可缓解疼痛和出血;肾阴亏虚型、气血亏虚型等虚证,需长期调理滋阴补肾或益气养血,通常1-2周症状逐渐改善,建议持续治疗3-4周以巩固疗效,同时配合日常调理防止复发,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排除牙周炎、牙髓炎等器质性病变,必要时结合西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