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疝气的方剂有哪些?如何辨证选用与调理?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医治疗 正文

中医认为疝气多因情志不畅、寒湿侵袭、劳力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肝经郁滞、寒凝气滞、气虚下陷或肝肾亏虚,使筋脉弛缓、气血运行不畅,致腹部气机阻滞,睾丸、少腹或腹股沟处出现包块、坠胀疼痛,甚或上窜攻冲,中医治疗疝气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相应方剂,以行气止痛、温经散寒、补中益气或软坚散结为主要治法,现将临床常用方剂及具体应用详述如下。

中医治疗疝气的方剂

寒湿凝滞证

临床表现:少腹或睾丸坠胀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阴囊冷湿,舌淡苔白腻,脉弦紧或沉迟,多因寒湿之邪侵袭肝经,气血凝滞所致。
代表方剂:天台乌药散
组成:乌药、木香、小茴香、高良姜、青皮、槟榔、川楝子、巴豆(与川楝子同炒,去巴豆)。
功效:温肝散寒,行气止痛。
方解:方中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为君药;小茴香、高良姜暖肝散寒、温中止痛,青皮、木香疏肝理气、行滞消胀,共为臣药;川楝子行气止痛,槟榔行气导滞,巴豆辛热以助散寒通滞,共为佐使,全方温散并行,气行寒消,则疝痛可止。
加减应用:若寒甚痛剧,加肉桂、吴茱萸以增强温经散寒之力;若兼湿浊,加苍术、茯苓健脾燥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巴豆有毒,需严格控制用量,去巴豆后药性较缓,但仍需中病即止。

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少腹或睾丸刺痛,痛引少腹,阴囊内可触及硬结,按之痛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多因肝气郁结日久,血行不畅,瘀阻肝脉所致。
代表方剂:橘核丸
组成: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桃仁、厚朴、木通、枳实、延胡索、桂心、木香。
功效:行气止痛,软坚散结。
方解:方中橘核行气散结、止痛,为治疝要药,为君药;川楝子、延胡索、木香、枳实、厚朴行气活血、止痛,桃仁活血化瘀,共为臣药;海藻、昆布、海带软坚散结,桂心温经通脉,木通利水通淋,共为佐使,全方行气与活血并重,软坚与散结同施,使气畅血行,瘀散结消。
加减应用:若瘀血重者,加三棱、莪术以增强破血消癥之力;若气滞甚者,加香附、荔枝核以疏肝理气。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方中昆布、海藻含碘,久服需注意甲状腺功能。

中气下陷证

临床表现:少腹坠胀,阴囊下坠或直肠脱出,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弱,多因劳倦过度、中气亏虚,升举无力,致气机下陷所致。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甘草。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解:方中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为君药;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助黄芪补中焦之气,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陈皮理气健脾,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共为佐使,全方补中气、升清阳,使气机得升,则下陷之症可愈。
加减应用:若兼血虚,加熟地、白芍以养血;若兼肾虚,加杜仲、续断以补肾强腰;若疝气坠胀甚者,加枳壳、槟榔以行气消胀。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方中升麻、柴胡升散,阴虚内热者慎用。

中医治疗疝气的方剂

肝肾亏虚证

临床表现:睾丸或少腹隐隐作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多因久病劳损或年老体弱,肝肾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代表方剂:六味地黄丸合暖肝煎
组成: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合暖肝煎(肉桂、当归、枸杞子、小茴香、乌药、茯苓、沉香)。
功效:滋补肝肾,温经散寒。
方解: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之阴,熟地、山茱萸、山药滋肾填精,泽泻、茯苓利水渗湿,牡丹皮清虚热;暖肝煎温经散寒、暖肝止痛,肉桂、小茴香温经散寒,当归、枸杞子补益肝肾,乌药、沉行气止痛,两方合用,共奏滋补肝肾、温经散寒之效。
加减应用:若偏阳虚,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若偏阴虚,加麦冬、五味子以滋阴敛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方中熟地滋腻,脾胃虚弱者加砂仁、陈皮以理气健脾。

其他常用方剂简述

证型 方剂名称 核心组成 主要功效 主治要点
寒疝兼腹痛 暖肝煎 肉桂、当归、小茴香、乌药 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睾丸冷痛,少腹拘急,喜温恶寒
疝气肿硬不消 狮党丸 狮子草、党参、黄芪、当归 益气活血,消肿散结 疝气日久,局部硬结,肿痛不消
小儿疝气 荔枝核散 荔枝核、橘核、川楝子、木香 行气散寒,止痛 小儿腹股沟斜疝,睾丸坠痛

外治法与注意事项

除内服方剂外,中医外治法可辅助治疗疝气,如用川楝子、荔枝核、吴茱萸各等份,研末醋调,敷于患处,每日1次,可温经散止痛;或艾灸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位,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以温阳举陷。

需注意,中医治疗疝气适用于轻症、稳定性疝或术后调理,若为嵌顿性疝、绞窄性疝(出现剧烈腹痛、呕吐、腹部包块硬痛拒按等),需立即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治疗期间应避免劳累、久站、剧烈运动,注意保暖,忌食生冷辛辣刺激之品,保持心情舒畅,以助疗效。

中医治疗疝气的方剂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疝气一般多久能见效?
答:中医治疗疝气的见效时间因证型、病程、个体差异及治疗方案而异,一般而言,轻症、新病患者(如寒湿凝滞证、气滞血瘀证),经正确辨证用药后,3-7天可见疼痛减轻、坠胀感缓解;中气下陷证或肝肾亏虚证等慢性患者,需较长时间调理(通常2-4周)才能明显改善症状,若治疗1周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问:所有类型的疝气都适合中医治疗吗?
答:并非所有疝气都适合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多适用于稳定性腹股沟斜疝、直疝、股疝等轻症,或作为术后调理手段,以促进恢复、减少复发,但对于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卡顿无法回纳)、绞窄性疝(疝内容物缺血坏死),需立即行手术治疗,解除梗阻,防止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此时中医仅能作为术后辅助调理,不可替代手术,儿童疝气因发育问题,中医保守治疗效果有限,多建议手术治疗。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作用与说明书,功效说明是否全面准确?
« 上一篇 09-02
魔芋是药材吗?它的药用价值与食用区别是什么?
下一篇 » 09-0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