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蟾蜍药材,系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全体,习称“干蟾”,其分泌物“蟾酥”也作为独立药用,二者均为传统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山蟾蜍主要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南、华北及西南地区,常栖息于潮湿的草丛、田间、沟边等地,夏秋季捕捉,捕杀后除去内脏,洗净晒干或烘干即得,部分产区会保留耳后腺分泌物(即蟾酥)单独加工,其性味辛、苦,温,有毒,归心、肝、脾经,具有解毒消肿、止痛、开窍醒神等功效,常用于痈肿疔疮、咽喉肿痛、中暑吐泻、腹痛吐泻、小儿疳积等症,现代研究还发现其具有抗肿瘤、抗炎、强心等作用,但需严格掌握用量与用法,避免中毒。
从性状鉴别来看,干蟾呈不规则扁圆形,体长7-10cm,背面灰褐色或黑绿色,密布大小不等的瘰疣(皮肤腺),头部略扁,口阔,口内有细齿,两侧有鼓膜,眼大而凸出,无眼睑,四肢粗短,前肢四指,后肢五趾,蹼不发达,腹面黄白色,有黑斑,气微腥,味甘、苦,蟾酥则呈扁圆形团块或片状,棕褐色或红棕色,半透明,角质状,有光泽,表面有细纹或毛孔,质坚脆,断面呈角质状,遇水则膨胀发粘,气微臭,初嚼有麻辣感,随后有持续持久的麻木感,二者可通过形态、质地、气味等特征区分,具体鉴别要点可参考下表:
鉴别项目 | 干蟾(全体) | 蟾酥(分泌物) |
---|---|---|
形态 | 不规则扁圆形,完整动物体 | 扁圆形团块、片状或饼状 |
颜色 | 背面灰褐色/黑绿色,腹面黄白色 | 棕褐色/红棕色,半透明 |
表面特征 | 密布瘰疣,头部有鼓膜、眼凸出 | 有细纹、毛孔,角质状光泽 |
质地 | 硬而韧,不易折断 | 坚脆,断面角质状 |
气味 | 气微腥,味甘、苦 | 气微臭,初嚼麻辣后持续麻木 |
水试 | 无明显变化 | 遇水膨胀发粘 |
山蟾蜍的炮制方法较为简单,干蟾需净制,即除去杂质、头、足(部分保留),洗净干燥,用时捣碎或研粉;若需降低毒性,可取净干蟾用文火炒至微黄或酥脆(称“炒干蟾”),或与黄酒共煮至酒吸尽(称“酒干蟾”),通过炮制可缓和其辛烈之性,减少毒性成分,蟾酥的炮制则需谨慎,取原药材,捣碎,用白酒浸透(每10kg蟾酥用白酒20kg),搅拌至呈稠膏状,低温干燥,或用乳钵加水少许,研磨至细,用多层纱布滤过,滤液置盘中,低温蒸发至干,得“酒蟾酥”或“水蟾酥”,炮制后可降低刺激性,便于制剂应用。
在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方面,山蟾蜍(干蟾)辛、苦,温,有毒,归心、肝、脾经,其功效以解毒消肿、止痛为主,外用治痈肿疔疮、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可研末调敷或醋磨涂患处;内服治小儿疳积、痧胀腹痛、吐泻,常研末入丸散,如“干蟾散”治疳积腹胀,“蟾酥丸”治痈疽疔毒,蟾酥性味与干蟾相似,但毒性更强,功专解毒止痛、开窍醒神,常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不止,单用有效,多与麝香、牛黄等配伍,如“六神丸”“蟾酥丸”中均含蟾酥,可增强解毒消肿、开窍醒神之力,现代临床还发现,山蟾蜍提取物对肝癌、胃癌等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有关,但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作为抗肿瘤药物单独应用。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是山蟾蜍药材应用的关键,因其含蟾蜍毒素、蟾蜍配基等有毒成分,必须严格控制剂量,干蟾内服常用量为1-3g,研末每次0.5-1g,入丸散剂量宜减;蟾酥内服常用量为0.015-0.03g,多入丸散,不可入煎剂,外用适量,使用注意:孕妇禁用,体弱者及儿童慎用;不可过量服用,以免出现中毒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心悸、心律失常、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导致抽搐、昏迷,甚至死亡;外用不可入目,以免引起眼睛红肿、疼痛;反藜芦(中药“十八反”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炮制后的药材毒性虽有所降低,但仍需谨慎,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或大剂量应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蟾蜍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蟾蜍甾二烯类(如蟾毒灵、华蟾酥毒基)、强心甾类(如脂蟾毒配基)、生物碱(如蟾蜍色胺)等,具有多重药理作用:①强心作用:蟾酥中的强心甾类成分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类似洋地黄类药物,但治疗窗窄,易致心律失常;②抗肿瘤作用:蟾毒灵等成分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凋亡,干扰肿瘤细胞周期,对多种实体瘤和白血病细胞有效;③抗炎镇痛作用:蟾蜍甾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对急性炎症和慢性疼痛均有缓解作用;④麻醉与呼吸兴奋:蟾酥中的生物碱具有局部麻醉作用,其挥发性成分可刺激呼吸中枢,呼吸浅慢者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⑤升压作用:蟾酥注射液有短暂升压作用,与收缩血管有关,这些研究为山蟾蜍的传统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但也提示其毒性成分复杂,需进一步明确有效剂量范围和安全性。
相关问答FAQs
Q1:山蟾蜍药材有毒吗?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A1:山蟾蜍药材(干蟾及蟾酥)有毒,其毒性成分主要为蟾蜍毒素、蟾蜍配基等,对心脏、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使用时需注意:①严格掌握用量,内服剂量宜小,干蟾每次不超过1g,蟾酥不超过0.03g;②孕妇、体弱者及儿童禁用;③避免长期或大剂量服用,以防蓄积中毒;④若出现中毒反应(如恶心、呕吐、心悸、心律失常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可洗胃、补液,纠正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⑤外用不可入目,避免接触黏膜和破损皮肤。
Q2:山蟾蜍药材与蟾酥有什么区别?如何选择?
A2:山蟾蜍药材(干蟾)是蟾蜍的干燥全体,含蟾酥成分,但整体药效较缓和,兼具解毒消肿、止痛、治疳积等作用,多用于外治痈肿疔疮、内治小儿疳积;蟾酥则是蟾蜍耳后腺分泌物的加工品,毒性更强,药力更专,以解毒止痛、开窍醒神为主,常用于重症痈疽、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等急症,选择时需根据病情:若需外治痈肿或内服调理疳积,可选干蟾;若治疗急症重症(如疔毒内陷、神昏),需在医师指导下选用蟾酥制剂(如六神丸),且严格控制剂量,不可自行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