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肺炎中医称为“肺炎喘嗽”,多因外感风邪、内蕴痰热,导致肺失宣降、气逆痰阻,以发热、咳嗽、气促、鼻煽为主要表现,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结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以“宣肺开闭、化痰止咳”为基本原则,兼顾调理体质,常采用内服药物、外治法及护理调摄综合施治。
辨证论治内服法
根据病情轻重、证型差异,中医将小儿肺炎分为常见证型,具体治法方药如下:
证型 | 主要表现 | 治法 | 代表方药 | 常用加减 |
---|---|---|---|---|
风寒闭肺 | 恶寒发热、无汗、咳嗽气急、痰白清稀、舌淡红苔薄白 | 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 华盖散(麻黄、杏仁、甘草、桑白皮、赤茯苓、陈皮) | 咳甚加紫菀、款冬花;痰多加半夏、陈皮 |
风热闭肺 | 发热恶风、咳嗽气促、痰黄黏稠、咽红肿痛、舌红苔薄黄(最常见) |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 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金银花、连翘、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芦根) | 咽喉肿痛加牛蒡子、射干;痰热重加黄芩、鱼腥草 |
痰热闭肺 | 壮热烦躁、喉间痰鸣、气急鼻煽、痰黄稠或带血丝、舌红苔黄腻 | 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 千金苇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苇茎、薏苡仁、冬瓜子、桃仁、葶苈子、大枣、甘草) | 痰壅加天竺黄、胆南星;热毒重加黄连、栀子 |
阴虚肺热 | 病程较长、低热盗汗、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面色潮红、舌红少苔 | 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白扁豆、甘草) | 潮热加地骨皮、青蒿;咳甚加川贝母、枇杷叶 |
肺脾气虚 | 咳嗽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纳差便溏、舌淡苔白 | 健脾益气、补肺化痰 | 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黄芪、防风) | 汗多加煅牡蛎、浮小麦;纳差加焦山楂、神曲 |
中医外治法
针对小儿服药困难的特点,外治法可辅助改善症状,常用方法包括:
- 小儿推拿:
- 风寒闭肺:开天门100次、推坎宫100次、揉太阳100次、清肺经300次、推三关100次。
- 风热闭肺:清天河水200次、退六腑100次、清肺经300次、揉肺俞50次。
- 穴位贴敷:
取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按1:1:1:1比例研末,用蜂蜜调成膏状,贴敷于肺俞、膻中、定喘穴,每次2-4小时,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痰证。
- 拔罐疗法:
在背部膀胱经(大杼至膈俞)走罐,或留罐于肺俞、膏肓穴,5-1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痰壅肺闭、咳嗽气促。
- 雾化吸入:
鱼腥草、金银花、板蓝根各10g,煎煮后取药液雾化吸入,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适用于风热、痰热证。
护理调摄
- 饮食调理:宜清淡易消化,风寒证可食生姜粥、葱白粥;风热证宜梨汁、荸荠汁;痰热证可食萝卜汤、百合粥;忌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 生活起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18-22℃,湿度50%-60%;避免再次受凉,病情缓解后逐渐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 情志调护:避免小儿哭闹过多,减少耗氧,对年长儿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恐惧。
相关问答FAQs
Q1:小孩肺炎中医治疗需要多久见效?
A:中医治疗肺炎的疗效与病情轻重、证型及患儿体质相关,一般轻症(如风寒闭肺、风热闭肺)服用中药2-3天症状可缓解,咳嗽、气促逐渐改善;重症(如痰热闭肺)需5-7天;阴虚肺热、肺脾气虚等慢性恢复期需2-3周,若服药3天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需及时结合西医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Q2:中医治疗肺炎能完全避免用抗生素吗?
A:并非所有肺炎都需避免抗生素,中医治疗轻症肺炎(如病毒性感染)有较好优势,可通过中药、外治法控制病情;但重症肺炎(如合并细菌感染、高热不退、呼吸困难)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必要时使用抗生素,以快速控制感染,防止并发症,中医可辅助调理体质、减少抗生素副作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