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草药能通全身阳气?功效、用法及使用禁忌有哪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具有温煦脏腑、推动气血、防御外邪、固摄津液等重要作用,当阳气不足或运行不畅时,易出现畏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㿠白、脘腹冷痛、四肢不温等症状,严重者会影响脏腑功能,中医认为,通过合理使用能通全身阳气的中草药,可温补阳气、散寒通络,恢复机体正常功能,以下从功效分类、具体药性及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此类中草药,并附归纳表格及常见问题解答。

能通全身阳气的中草药

大辛大热类:温阳救逆,散寒通脉

此类草药药性峻猛,善于温补命门之火、回阳救逆,适用于阳气衰微、寒邪内盛的重证,代表药物有附子、肉桂、干姜。

  • 附子: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其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常用于亡阳厥逆(四肢厥冷、脉微欲绝)、阳虚水肿(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寒痹疼痛(关节冷痛、屈伸不利),使用时需先煎久煎(1-2小时)以减毒,常与干姜、甘草配伍(四逆汤),增强回阳救逆之力;若治阳虚水肿,可与茯苓、白术同用(真武汤),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

  • 肉桂:性辛、甘,大热,归心、肝、脾、肾经,既能补火助阳,又能散寒止痛、温通经脉,还能引火归元,适用于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阳痿宫冷,寒凝血瘀之痛经、闭经,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以及虚阳上浮之面红、咽喉不适等,常与附子、熟地黄配伍(右归丸)温补肾阳;治寒痹可与独活、桑寄生同用,畏赤石脂,不宜与赤石脂、禹余粮同服。

  • 干姜:性辛,热,归脾、胃、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为温暖中焦之要药,适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亡阳厥逆(与附子同用),寒饮咳喘(与细辛、五味子配伍,小青龙汤),其性燥烈,阴虚有热、血热妄行者忌用。

温通散寒类:解表散寒,温通阳气

此类草药善于发散风寒、温通经络,既可解除表寒,又能助阳化气,适用于风寒表证、阳郁厥逆等,代表药物有桂枝、麻黄、生姜、葱白。

  • 桂枝: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适用于风寒感冒(无论有汗无汗,常与麻黄配伍,麻黄汤;若自汗出、恶风者,与白芍、生姜同用,桂枝汤),寒凝血瘀之痛经、经闭,阳虚水肿(与茯苓、白术同用,五苓散),以及胸痹心痛(与瓜蒌、薤白同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 麻黄: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适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风水水肿(面目浮肿、小便不利),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其发汗力强,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喘咳者忌用,常与桂枝同用,增强发汗解表之力(麻黄汤)。

    能通全身阳气的中草药

  • 生姜:性辛,温,归肺、脾、胃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与红糖同服),胃寒呕吐(为“呕家圣药”,可配半夏,小半夏汤),寒痰咳嗽(与陈皮、细辛同用),阴虚内热及实热证忌用。

行气导滞类:行气散寒,通阳化浊

此类草药善于行气止痛、散寒除湿,通过调畅气机来推动阳气运行,适用于寒凝气滞之脘腹胀痛、疝气等,代表药物有吴茱萸、细辛、小茴香、丁香。

  • 吴茱萸:性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适用于寒疝腹痛(与小茴香、荔枝核同用),肝寒头痛(呕吐涎沫,与生姜、大枣同用,吴茱萸汤),胃寒呕吐、脘腹冷痛,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与补骨脂、肉豆蔻同用,四神丸),辛热燥烈,易动火伤阴,阴虚有热者忌用。

  • 细辛:性辛,温,归肺、心、肾经,散寒解表、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鼻塞,与麻黄、附子同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寒邪偏盛的头痛、牙痛(与川芎、白芷同用),寒痰停饮之咳嗽气喘(与干姜、五味子同用),以及鼻渊(鼻塞流涕,与辛夷、白芷同用),用量不宜过大(1-3克),反藜芦,不宜与藜芦同用。

  • 小茴香:性辛,温,归肝、肾、脾、胃经,散寒止痛、理气和胃,适用于寒疝腹痛(与川楝子、吴茱萸同用,天台乌药散),睾丸偏坠胀痛,脘腹冷痛、食少吐泻,以及肾虚腰痛(与杜仲、续断同用),阴虚火旺者慎用。

温里散寒类:温中散寒,暖脾止泻

此类草药善于温中焦、散寒邪,适用于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代表药物有高良姜、荜茇、花椒。

  • 高良姜:性辛,热,归脾、胃经,温中散寒、止痛止呕,适用于脘腹冷痛(与香附同用,良附丸),胃寒呕吐(与生姜、半夏同用),其性温燥,实热证及阴虚火旺者忌用。

    能通全身阳气的中草药

  • 荜茇:性辛,热,归胃、大肠经,温中散寒、下气止痛,适用于胃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食欲不振,以及寒性牙痛(与细辛、高良姜同用),不宜与赤石脂同服。

  • 花椒:性辛、温,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痒,适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与干姜、党参同用),虫积腹痛(与乌梅、槟榔同用),以及湿疹阴痒(外用),阴虚火旺者忌用,孕妇慎用。

常见通全身阳气中草药归纳表

草药名称 性味归经 核心功效 适用症状 注意事项
附子 辛甘大热,心肾脾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 亡阳厥逆,阳虚水肿,寒痹疼痛 有毒,需久煎,阴虚阳亢忌用
肉桂 辛甘大热,心肝脾肾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引火归元 肾阳不足,寒凝血瘀,脘腹冷痛,虚阳上浮 畏赤石脂,孕妇慎用
桂枝 辛甘温,心肺膀胱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风寒感冒,寒凝血瘀,阳虚水肿,胸痹心痛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吴茱萸 辛苦热,有小毒,肝脾胃肾 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寒疝腹痛,肝寒头痛,胃寒呕吐,五更泄泻 易动火伤阴,阴虚有热忌用
细辛 辛温,肺心肾 散寒解表,祛风止痛,温肺化饮 风寒感冒,寒性头痛,寒痰咳喘,鼻渊 反藜芦,用量宜小(1-3克)

使用注意事项

  1. 辨证论治:通阳气的中草药多性温热,需辨证为阳虚或寒证方可使用,若为阴虚火旺、实热证,误用则易助火伤阴,加重病情。
  2. 控制用量:附子、吴茱萸等有毒或辛燥之品,需严格遵医嘱控制用量,避免过量中毒。
  3. 配伍禁忌:如附子、肉桂畏赤石脂,细辛反藜芦,使用时需注意中药“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禁忌。
  4. 煎煮方法:附子、乌头等有毒药物需先煎1-2小时,以降低毒性;肉桂、细辛等宜后下,以保存有效成分。

相关问答FAQs

问1:通阳气的中草药适合所有人吗?有没有禁忌人群?
答:并非所有人适合,通阳气的中草药多性温热,以下人群需禁用或慎用:①阴虚火旺者(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误用易耗伤阴液;②实热证者(如高热、面红、口苦、大便秘结),会助长热邪;③孕妇及月经过多者,部分药物(如附子、桂枝、吴茱萸)可能引起流产或出血;④热毒炽盛者(如疮疡肿痛、咽喉肿痛),温阳药物会加重热毒,使用前需中医辨证,避免自行用药。

问2:日常可以用哪些通阳气的食材或中草药泡水喝?适合什么症状?
答:日常调理可选择温和的通阳食材或草药,如生姜、肉桂、花椒、小茴香等。①生姜:适合风寒感冒初期(怕冷、流清涕)、胃寒呕吐(喝生姜红糖水);②肉桂:适合肾阳不足之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每次1-3克,泡水或煮粥);③花椒:适合胃寒脘腹冷痛(1-2粒泡水,或煮粥时加少许);④小茴香:适合寒疝腹痛、睾丸坠胀(3-5克泡水),但需注意,这些药材性温,长期过量饮用易上火,建议短期使用,若有不适及时停用并咨询中医。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哪些中草药以苦为名?它们的苦味背后有何独特奥秘?
« 上一篇 09-02
中医治疗脑积水有何方法?疗效怎样?
下一篇 » 09-0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