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是临床常用的解表药,来源于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其药用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现代研究表明,小柴胡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常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等症,由于小柴胡的形态特征与混淆品存在差异,了解其图片特征对准确鉴别和应用至关重要。
小柴胡的来源与产地
小柴胡主产于河北、辽宁、河南、陕西、甘肃等北方地区,其中河北承德、辽宁锦州所产“北柴胡”品质最佳,以条粗长、支根少、残留茎基短、质坚实者为佳;狭叶柴胡(南柴胡)则主产于湖北、江苏、四川等地,根较细,常用于中成药原料,栽培品与野生品在根的分支、表面纹理上略有差异,野生品分支较多,表面皱纹更深,栽培品则相对较规整。
小柴胡的性状特征与图片识别要点
小柴胡的药用部位为根(含少量根茎),其性状特征是图片识别的核心,需从形状、表面、断面、气味等方面综合判断。
根的形态特征
- 整体形状:根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稍弯曲,长6-20cm,直径0.3-0.8cm,野生品常分支,栽培品多单一,少有2-3个短分支。
- 表面特征:表面呈红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支根痕及横向皮孔样突起,质韧不易折断;顶端常有残留的茎基或短纤维状叶基,下端渐细,支根痕呈点状凹陷。
- 断面特征:断面呈类白色或淡棕色,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射线明显呈“菊花心”状(放射状纹理),形成层环色深,呈棕色或黄棕色。
根茎的形态特征(少量带根茎者)
根茎(芦头)短圆柱形,长1-3cm,直径0.5-1.5cm,表面有密集的环纹(茎基痕)及芽苞,质坚硬,断面中央有髓。
气味与味道
气微香,味微苦,若气味浓烈或有霉味、酸味,则可能为伪品或储存不当。
小柴胡性状特征对比表(图片识别参考)
部位 | 形状特征 | 表面颜色与纹理 | 断面特征 | 气味/味道 |
---|---|---|---|---|
根 | 圆柱形或长圆锥形,稍弯曲 | 红棕色/棕褐色,纵皱纹、支根痕 | 皮部浅棕色,木部黄白色,“菊花心” | 气微香,味微苦 |
根茎(芦头) | 短圆柱形,有密集环纹 | 棕褐色,茎基痕及芽苞突出 | 质硬,中央有髓 | 气香,味苦 |
小柴胡的混淆品图片鉴别
市场上常见小柴胡的混淆品有大柴胡、红柴胡、软柴胡等,需通过图片特征区分:
- 大柴胡:为同科植物大柴胡的根,根较粗壮,直径1-1.5cm,表面灰棕色,断面纤维性强,味苦涩,无“菊花心”。
- 红柴胡:为狭叶柴胡的根,根细长(10-20cm),表面红棕色,有扭曲纵纹,断面多纤维,气浓香,味微甜。
- 软柴胡:为狭叶柴胡的带根全草,茎细软,叶线形,不可与根混用。
小柴胡的功效与应用
小柴胡性辛、苦,微寒,归肝、胆、三焦经,其核心功效为“和解少阳”,是治疗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的要药,经典方剂“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至今仍广泛用于感冒、流感、疟疾、慢性肝炎等属少阳证者,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小柴胡含柴胡皂苷、挥发油等成分,具有解热、抗炎、保肝、调节免疫等作用,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胆囊炎、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等。
小柴胡图片的拍摄与识别技巧
在观察小柴胡图片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 拍摄角度:优质图片应包含根的全貌(展示形状、分支)、表面特写(纹理、皮孔)及断面切面(“菊花心”)。
- 细节放大:纵皱纹的深浅、支根痕的形态、形成层环的颜色是鉴别真伪的关键,需结合高清特写图判断。
- 生长环境差异:野生品与栽培品的分支多少、表面粗糙度不同,北方产(北柴胡)与南方产(南柴胡)的根长、直径也有差异,需综合参考。
相关问答FAQs
Q1:小柴胡图片中如何区分野生品和栽培品?
A:野生小柴胡分支较多,根长较短(多10-15cm),表面纵皱纹深而密,支根痕明显,质地较硬;栽培品根长较均匀(15-20cm),分支少或无,表面皱纹较浅,质地稍软,整体形态更规整,野生品断面“菊花心”纹理更清晰,栽培品则相对较模糊。
Q2:小柴胡的断面图片中“菊花心”是什么特征?如何识别?
A:“菊花心”是小柴胡断面的典型特征,指木质部放射状纹理呈放射状排列,从中心向外发散,形似菊花花瓣,在图片中,表现为断面中央(木质部)有数条至十余条黄白色射线,向四周延伸至皮部,形成清晰的放射状纹理,且形成层环(木质部与皮部交界处)呈深棕色或黄棕色环状,若断面纹理呈网状或无放射状结构,则可能为伪品(如大柴胡或混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