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香,又名降真香、紫藤香,为豆科植物降香檀(Dalbergia odorifera T. Chen)的树干和根的心材,主产于海南、广东、广西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全年均可采收,采伐后除去边材,取心材阴干而成,其名“藤香”,既因部分植株茎干呈藤状攀援生长,又因其断面纹理如藤,且燃烧时散发独特香气而得名,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藤香性辛、温,归肝、脾、肺经,具有行气活血、止痛止血、辟秽和中等多重功效,临床应用广泛,尤其在治疗气滞血瘀、外伤出血、秽浊腹痛等病症中疗效显著。
藤香的核心功效与主治病症
行气止痛,调畅气机
藤香辛散温通,能行气解郁、疏肝理气,是治疗气滞血瘀所致疼痛的常用药,其“行气”之力可畅通肝脾气机,“活血”之功则能消散瘀阻,二者相辅相成,共奏“通则不痛”之效。
- 胸胁胀痛:多因肝郁气滞或心血瘀阻所致,症见胸胁部胀闷窜痛、情志抑郁、善太息等,藤香常配伍柴胡、郁金、川芎等,如《本草纲目》记载降香“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用于胸胁瘀痛时可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 脘腹冷痛: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所致的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呕吐泄泻,藤香温性可散寒,辛香能理气,常与干姜、高良姜、香附同用,如“良姜附子丸”加减,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 跌打损伤疼痛:外伤致局部气血瘀滞,症见肿胀刺痛、活动受限,藤香可配伍乳香、没药、自然铜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内服外用皆可。
活血疗伤,续筋接骨
藤香入肝经血分,能通利血脉、消散瘀滞,促进损伤组织修复,是伤科要药。
- 瘀血阻滞型痹证: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日久入里化瘀,症见关节刺痛、固定不移、屈伸不利,藤香配当归、鸡血藤、威灵仙等,活血通络、祛风除湿,如“藤香活络饮”用于治疗慢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属瘀血阻络者。
- 产后瘀阻腹痛:产后恶露不尽、小腹刺痛,多因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停,藤香配益母草、桃仁、炮姜,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促进子宫复旧。
- 癥瘕积聚:瘀血内结所致的腹部包块、痛经、经闭,藤香配三棱、莪术、丹参,增强破血消癥之力,需配伍扶正药物(如党参、黄芪)攻补兼施。
止血敛疮,促进愈合
藤香性温,能温经止血;其味辛香,可辟秽防腐,对外伤出血、疮疡溃烂有良好疗效。
- 外伤出血:无论刀伤、擦伤还是创伤出血,单用藤香研末外敷,或配伍三七、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现代研究证实其含有的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可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聚集。
- 内出血证:吐血、衄血、便血等属瘀血内停或气虚不摄者,藤香炒炭后增强止血功效,配花蕊石、蒲黄、三七,化瘀止血,如“十灰散”加减,止血而不留瘀。
- 疮疡溃烂、久不收口:热毒或湿毒蕴结所致的皮肤溃疡、流脓流水,藤香配黄连、黄柏、冰片,研末外用,清热解毒、燥湿敛疮,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辟秽和中,化湿止呕
藤香气香浓烈,能芳香化湿、辟秽醒脾,治疗夏月感受秽浊之气或寒湿内停所致的脾胃病症。
- 暑湿秽浊腹痛吐泻:夏季贪凉饮冷或感受瘴疠之气,突发腹痛、呕吐、泄泻、胸闷苔腻,藤香配藿香、紫苏叶、厚朴,如“藿香正气散”加减,芳香化浊、和胃止呕。
- 寒湿霍乱:寒湿之邪阻滞中焦,致上吐下泻、转筋腹痛,藤香配木香、砂仁、吴茱萸,温中散寒、辟秽止泻,如“木香散”加减。
藤香临床应用配伍参考
为更直观展示藤香的主治与配伍,现将常见病症的配伍方案归纳如下:
主治病症 | 核心病机 | 常用配伍 | 用法参考 |
---|---|---|---|
胸胁胀痛 | 肝郁气滞、心血瘀阻 | 柴胡、郁金、川芎、香附 | 煎汤内服,3-6g;或研末吞服,1-2g/次 |
脘腹冷痛 | 寒凝气滞、脾胃虚寒 | 干姜、高良姜、香附、砂仁 | 水煎分服,每日1剂,分2-3次 |
跌打损伤肿痛 | 瘀血阻滞、经络不通 | 乳香、没药、自然铜、苏木 | 内服煎汤,外用研末调敷患处 |
产后瘀阻腹痛 | 气血瘀滞、恶露不下 | 益母草、桃仁、炮姜、当归 | 水煎温服,产后3日开始服用,连用5-7日 |
外伤出血 | 瘀血阻络、血溢脉外 | 三七、白及、冰片(外敷) | 研末直接撒于患处,压迫止血 |
暑湿吐泻 | 秽浊内阻、脾胃升降失常 | 藿香、紫苏叶、厚朴、半夏 | 水煎频服,每日1剂,分3-4次 |
疮疡溃烂久不收口 | 湿热毒蕴、腐肉不去 | 黄连、黄柏、冰片、枯矾(外用) | 研末香油调敷,每日1-2次 |
用法用量与使用注意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后下(因含挥发油,久煎有效成分易流失);研末吞服,1-2g/次,外用适量,研末撒于患处或调敷。
- 使用注意:
- 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忌服,因其性温助火,易加重出血或虚热症状(如咯血、尿血、口干舌红者)。
- 孕妇慎用,活血行气之品可能引起胎动不安。
- 不宜与藜芦同用,遵循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
- 脾胃虚弱者长期服用需配伍健脾药(如白术、茯苓),防其辛香耗气。
相关问答FAQs
Q1:藤香和降香是同一种药材吗?
A:是的,藤香是降香的别名之一,二者来源均为豆科植物降香檀的心材,性味、功效、主治完全相同,名称差异多因地区用药习惯不同,部分地区因其茎干呈藤状或断面纹理似藤,故称“藤香”;而“降香”则因其能“下降、通达气血”而得名,临床中二者常混用,无需区分。
Q2:藤香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时,如何配伍能增强疗效?
A:藤香治疗跌打损伤的核心功效是“行气活血、止痛消肿”,为增强疗效,需根据损伤阶段配伍:
- 早期(1-3天,肿痛明显):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主,配伍乳香、没药(活血止痛)、自然铜(续筋接骨)、苏木(破瘀通经),方如“七厘散”加减(藤香、血竭、红花、冰片),内服外用结合,快速消瘀肿。
- 中期(4-14天,肿痛减轻,活动受限):配伍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威灵仙(通络止痛)、骨碎补(补肾强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组织粘连。
- 后期(15天以上,瘀肿消退,需恢复功能):配党参、黄芪(补气生血)、续断、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攻补兼施,促进损伤修复。
需注意,严重骨折或内脏损伤者,需及时就医,藤香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