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是传统名贵中药材,为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刺海马、三斑海马、小海马(海蛆)等的干燥体,素有“南方海马”“水中人参”之称,在我国已有数百年的应用历史,其性味甘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肾壮阳、活血散结、消肿止痛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癥瘕积聚、跌打损伤、痈肿疔疮等症,由于资源稀缺和药用价值显著,海马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目前市场以养殖海马为主,人工养殖技术的发展为其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保障。
来源与产地
海马属海龙科(Syngnathidae),全球约有35种,我国沿海分布有10余种,中国药典》收载的药用品种包括线纹海马(Hippocampus kelloggi)、刺海马(H. histrix)、三斑海马(H. trimaculatus)、小海马(H. japonicus,又名海蛆)等,这些海马多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浅海,常附着在海藻、珊瑚礁上,以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
传统上,野生海马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台湾、海南等沿海地区,其中广东阳江、湛江和福建漳州为历史上著名的集散地,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野生海马资源已大幅减少,目前市场供应主要依赖人工养殖,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海马人工养殖技术研究,目前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已形成规模化养殖产业,养殖品种以三斑海马、小海马为主,养殖海马在性状、成分和药效上与野生品基本一致,成为主流药用来源。
采收与加工
海马的采收时间多在夏、秋两季(6-9月),此时海马肥壮,有效成分含量较高,捕捞后需立即加工,以防腐败变质:先将海马用淡水冲洗干净,去除内脏(部分地方保留内脏,认为其具有特定功效),然后用竹签或细草棍从腹部插入,使躯体伸直,平铺于晒场或烘干设备中,低温(50-60℃)烘干或晒干,加工过程中需避免暴晒过度导致颜色变深或有效成分流失,干燥后需去除头尾、剪碎,按大小分级,置于阴凉干燥处保存,防蛀、防潮。
传统经验认为,以“个大、色白、干燥、完整、头尾齐全者为佳”,其中线纹海马因体型较大(体长20-30cm)、体侧有4条明显的灰黑色纵纹,被视为优质品种;刺海马体侧有5个圆锥状突起,亦为常用品种;小海马体型较小(体长5-10cm),药力较缓,多用于儿童或体弱者。
性状鉴别
海马的外形特征显著,鉴别时需结合形态、表面纹理、质地等特征,不同品种的海马在形态上存在差异,具体可通过下表鉴别:
品种 | 形态特征 | 表面特征 | 质地与气味 |
---|---|---|---|
线纹海马 | 体长20-30cm,头与体轴成钝角,吻管长,尖端呈管状,尾部四棱形,有环节35对 | 体表呈黄白色或灰褐色,头部有冠状突起,体侧有4条细长灰黑色纵纹,纹间有细点状突起 |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多空隙;气微腥,味微咸 |
刺海马 | 体长15-20cm,头与体轴近直角,体侧有5个明显的刺状突起(头部、腹部各1对,尾部1对) | 体表棕黄色或黄褐色,刺状突起顶端灰黑色,体无纵纹,环节较明显 | 质坚硬,断面实心;气微腥,味微咸 |
三斑海马 | 体长10-18cm,头与体轴成钝角,吻管较短,体侧圆筒形,尾部有环节42对 | 体表褐色或黑褐色,头、体、尾各有1个黑色斑点(俗称“三斑”) | 质较硬,断面多空隙;气微腥,味微咸 |
小海马(海蛆) | 体长5-10cm,头与体轴成钝角,体型粗短,尾部有环节35对 | 体表黄褐色或棕褐色,体侧无明显纵纹或斑点,头部有短小吻管 | 质脆,易折断,断面多空隙;气微腥,味微咸 |
伪品海马常见以其他海龙科动物(如粗吻海龙)或明胶伪造,伪品多形态不规则,无纵纹或突起,质地柔软,断面无空隙,气微或无腥味,需注意鉴别。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海马性温,味甘,归肝、肾经,其功效以“温肾壮阳、活血散结”为核心,历代医籍多有记载。《本草纲目》称其“暖水脏,壮阳道,消癕块,治疔疮肿毒”;《本草拾遗》言其“主难产,血气痛,妇人症瘕,痰饮,带下,杀虫”,现代临床应用主要基于以下功效:
补肾壮阳
海马是治疗肾阳不足的常用药,适用于肾阳亏虚引起的阳痿遗精、宫冷不孕、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症,常配伍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等温肾药,增强补肾壮阳之效;若用于肾阳虚衰导致的喘息,可配伍蛤蚧、冬虫夏草等,如“海蛤散”(《普济方》)。
活血散结,消肿止痛
海马性走窜,能通络活血,消癥散结,常用于癥瘕积聚(如肿瘤、囊肿)、跌打损伤、骨折肿痛等症,治疗癥瘕时,常配伍三棱、莪术、鳖甲等破血消癥药;治疗跌打损伤,可研末黄酒冲服,或外敷患处,如“海马追风膏”(经验方),海马还能清热解毒,用于痈肿疔疮、乳痈(乳腺炎),内服外用均可,常配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
其他功效
现代临床还发现海马具有抗疲劳、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可用于体质虚弱、神疲乏力、久病体虚者的调理;部分研究提示其可改善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如潮热、盗汗等,但需进一步验证。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化学成分
海马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酸、甾体类、微量元素及多糖等。
- 蛋白质与氨基酸:海马蛋白质含量高达70%以上,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如精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等,其中精氨酸含量较高,可能与补肾壮阳作用相关。
- 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具有抗炎、调节血脂等作用。
- 甾体类化合物:从海马中分离出多种甾体,如海马甾酮、胆固醇及其衍生物,其中海马甾酮具有雄激素样活性,是其补肾壮阳的物质基础之一。
- 微量元素:富含锌、硒、铁、钙等,锌是维持男性生殖功能的重要元素,硒具有抗氧化作用,可能与海马的抗衰老、抗肿瘤活性相关。
- 其他:含少量挥发油、三萜类、生物碱等,其中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炎作用。
药理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海马具有多重生物活性,为其传统功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 性激素样作用:海马提取物能促进雄性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增加精子数量和活力,改善肾阳虚模型动物的性功能低下状态。
- 抗疲劳与抗衰老:海马多糖能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降低血乳酸和尿素氮含量,提高肝糖原储备,增强机体抗疲劳能力;其抗氧化成分(如硒、黄酮类)可清除自由基,减少脂质过氧化,延缓衰老。
- 抗肿瘤与免疫调节:海马醇提物对肝癌、肺癌等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能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NK细胞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力。
- 抗炎与镇痛:海马中的脂肪酸和甾体类成分能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IL-6)释放,减轻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具有显著抗炎作用;其醇提物还能提高痛阈,缓解疼痛。
- 改善循环:海马提取物可扩张血管,增加心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保护作用。
用法用量与使用禁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研末吞服,每次1-1.5g;或浸酒、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海马药性温燥,阴虚火旺者慎用;用量不宜过大,过量可能导致口干、便秘、鼻衄等上火症状。
使用禁忌
- 孕妇禁用:海马活血作用较强,可能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
- 阴虚火旺者忌服:表现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服用后可能加重症状。
- 不宜与藜芦同用:属中药“十八反”禁忌,可能产生毒性反应。
- 湿热下注者慎用:如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海马温燥之性可能助长湿热。
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退化,野生海马资源已濒临枯竭,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我国也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保护这一珍贵资源,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展海马人工养殖技术研究,目前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养殖技术包括苗种繁育、饵料培育、病害防治等环节,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建立海洋保护区等措施,逐步恢复野生海马种群,在药用方面,推广养殖海马替代野生品,规范市场流通,确保药材质量和可持续供应。
相关问答FAQs
问:海马和海龙有什么区别?功效上有何侧重?
答:海马和海龙均属海龙科,但形态和功效有差异,形态上,海马头与体轴成钝角,尾部可卷曲,体表有纹路或突起(如线纹海马有纵纹,刺海马有刺);海龙头与体轴成直角,尾部不能卷曲,体表多呈棱柱形,突起明显(如粗吻海龙有瘤状突起),功效上,海马偏重补肾壮阳,常用于肾阳不足、阳痿遗精;海龙偏重活血散结、催产,常用于癥瘕积聚、难产、跌打损伤,两者常配伍使用,增强疗效。
问:如何鉴别海马的真伪?有哪些简单方法?
答:鉴别海马真伪可从“看、闻、尝、泡”四方面入手:①看真品:体型规则,头管状,体有纵纹或突起,尾部有环节,断面多空隙;伪品(如明胶伪造)形态不规则,无纹理,质地软,断面实心。②闻气味:真品有微腥味;伪品气味淡或无腥味。③尝味道:真品味微咸;伪品无味或味淡。④水试:真品泡入水中后形态保持不变,质地稍变软;伪品(如明胶)遇水易溶化或变形,真品断面在紫外灯下可见荧光,伪品无此现象,必要时可送药检部门做显微或理化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