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疬,中医学中指发生于颈项、腋下等部位的慢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淋巴结结核,因其累累如串珠而得名,历代名中医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强调辨证论治,内外合治,注重调理肝脾、化痰散结、扶正祛邪,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特色。
瘰疬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瘰疬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火互结及正气不足相关,病位主要在肝、脾,涉及肺、肾,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滞痰凝,结于颈项则为瘰疬;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郁而化火,灼津为痰,痰火互结,溃破成脓;久病耗伤气血,正气亏虚,难以托毒生肌,则病程迁延难愈,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指出:“瘰疬者,累累如贯珠,历历在颈项,此肝气郁结所致也”,强调了肝郁在本病发病中的核心地位。
名中医辨证论治特色
名中医治疗瘰疬,首重辨证,根据病程长短、局部表现及全身症状,分为不同证型,施以相应治法,常见证型及治法如下: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 |
---|---|---|---|---|
肝郁痰凝型 | 颈部结核如豆粒,皮色不变,推之可动,不痛不热,伴胸闷胁胀,舌苔薄白,脉弦 |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 逍遥散加减 | 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夏枯草、浙贝母、猫爪草、生牡蛎、甘草 |
痰火互结型 | 结核增大,皮色微红,按之微痛,或已溃破,脓汁稀薄,伴口干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化痰,解毒散结 | 清气化痰丸合消瘰丸加减 | 黄芩、黄连、半夏、陈皮、瓜蒌、浙贝母、夏枯草、玄参、连翘、蒲公英、生牡蛎 |
气血两虚型 | 病程日久,结核破溃,脓水清稀,疮口苍白,久不收口,伴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 益气养血,托毒生肌 | 八珍汤加减 | 党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芪、肉桂、皂角刺、白及、甘草 |
特色外治法
名中医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常配合外治法,直达病所,提高疗效,未溃者以消散为主,可用阳和解凝膏、太乙膏掺红灵丹外敷,或用鲜芙蓉叶、大黄、芒硝捣糊外敷,以化痰散结、消肿止痛;已溃者则需祛腐生肌,先用九一丹、八二丹药线插入疮口,提脓祛腐,待脓尽腐脱后,改用生肌散、珍珠散撒于疮面,或用白芨、象皮等研粉外敷,促进愈合,名老中医常用火针点刺结核,通过温通经络、化痰散结,使结核消散或促其破溃引流,减少组织损伤。
名中医用药经验
历代名中医在用药上颇具匠心,强调“软坚散结”为核心治则,夏枯草、猫爪草、生牡蛎、浙贝母被誉为“消瘰四君”,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猫爪草化痰散结,生牡蛎软坚潜阳,浙贝母清热化痰,四药合用,共奏散结之功;疏肝解郁常配柴胡、郁金、香附,调理气机;痰热甚者加黄芩、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正虚者重用黄芪、党参、当归益气养血,托毒外出,国医大师张琪治疗瘰疬,常在消瘰丸基础上加用僵蚕、地龙,以虫类药搜剔经络,增强化痰散结之效;朱仁康教授则善用消瘰散(夏枯草、猫爪草、浙贝母、生牡蛎、玄参、当归、黄芪),标本兼顾,临床疗效显著。
调护与预防
名中医强调瘰疬治疗需配合调护,方能事半功倍,情志方面,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以防肝气郁结加重病情;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海鲜、羊肉等发物及肥甘厚味,减少痰湿生成;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耗伤正气;局部保持清洁,避免搔抓或挤压结核,防止感染扩散,正气充足者,预后较好;若溃破后久不收口,或伴潮热盗汗、消瘦等症,需警惕痨病可能,应结合抗痨治疗。
相关问答FAQs
Q1:瘰疬患者饮食上有哪些禁忌?
A1:瘰疬患者应忌食辛辣刺激(如辣椒、花椒)、海鲜发物(如虾蟹、无鳞鱼)、羊肉、狗肉等温热动火之品,以免助长痰火,加重病情;避免饮酒及饮用浓茶、咖啡,减少对机体的刺激;宜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芹菜、苦瓜)、水果(梨、苹果)、山药、莲子等,健脾化痰,扶助正气。
Q2:名中医治疗瘰疬一般需要多长时间见效?
A2:瘰疬的治疗周期因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及个体差异而异,早期肝郁痰凝型患者,若及时治疗,通过疏肝化痰、软坚散结,一般1-3个月可见结核缩小、变软;中期痰火互结型,需配合清热解毒、托毒外出,治疗周期约3-6个月,部分患者可溃破愈合;晚期气血两虚型,因正气亏虚,需益气养血、生肌收口,治疗周期较长,可能需6个月以上,名中医强调坚持治疗,定期复诊,根据病情调整方药,同时配合外治法及调护,可显著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