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五灵脂为传统常用活血化瘀药,始载于《开宝本草》,为鼯科动物复齿鼯鼠、飞鼠等动物的干燥粪便,根据其性状不同,分为“灵脂块”和“灵脂米”,二者在形态、质地及药用部位上存在明显差异,其图片特征也各具特点,是鉴别真伪和质量的重要依据。
来源与采收加工
五灵脂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如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全年均可采收,但以春秋两季产量较高,复齿鼯鼠多栖息于悬崖峭壁的洞穴中,其粪便常成堆积于洞口或附近,采收时需拣净砂石、泥土等杂质,干燥即可,根据粪便形成方式,自然结成的不规则块状者称为“灵脂块”,由粪便颗粒集成的团块状者称为“灵脂米”。
性状与图片特征
五灵脂的性状因形态不同而差异显著,其图片特征可通过颜色、质地、表面纹理等细节进行识别。
(一)灵脂块(又称“灵脂脂”)
形态特征: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常因风化而破碎,断面不平坦,可见明显的油润光泽及类白色或黄白色的核心(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图片细节:表面多呈凹凸不平的蜂窝状,可见细密的纹理及油亮的光泽,质地较硬,用指甲刻划可留下痕迹;断面粗糙,可见黄棕色、黑棕色相间的纹理,偶有未完全消化的植物碎片,部分灵脂块因含脂质较高,断面略显“渗出感”,放置后表面可能泛出油状物。
(二)灵脂米(又称“灵脂散”)
形态特征:由许多细小颗粒集成的团块,直径0.5~1.5cm,表面黑褐色或深褐色,颗粒呈椭圆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有的可见细小纹理,断面较致密。
图片细节:颗粒状特征明显,单个颗粒类似“米粒”,故得名“灵脂米”;颜色均匀,深褐色至黑褐色,表面无油润光泽,质地较硬但易碎,用手搓揉可成细粉,粉末呈棕黑色,有特殊腥气,味苦咸。
(三)炮制品图片特征
五灵脂临床常用炮制品为“醋五灵脂”,取净五灵脂,用米醋拌匀,闷透,炒至微焦,取出干燥,醋制后颜色加深,呈黑褐色或焦褐色,略带醋酸气,图片中可见表面微有焦斑,质地较生品疏松,断面颜色均匀,无油渗出感。
功效与应用
五灵脂性味咸、温,归肝经,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止血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
- 瘀血阻滞疼痛:如心腹刺痛、痛经、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肿痛等,常与蒲黄配伍(名“失笑散”),增强活血化瘀、止痛作用;
- 出血性疾病:如崩漏、吐血、衄血等,炒炭后可增强止血功效,常与三七、茜草等止血药同用;
- 瘀血阻滞闭经、癥瘕积聚:配伍桃仁、红花、当归等,增强活血通经、消癥散结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五灵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镇痛、抗炎等作用,其有效成分包括树脂、尿素、尿酸、维生素等。
真伪鉴别与常见伪品
五灵脂因来源特殊,易出现掺伪现象,需通过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别确保真伪。
(一)真品鉴别要点
鉴别项目 | 灵脂块 | 灵脂米 |
---|---|---|
颜色 | 黑褐色、黄褐色,表面油润 | 深褐色、黑褐色,颗粒状 |
质地 | 硬而脆,断面有油性 | 颗粒坚硬,易碎成粉末 |
气味 | 气微腥,味苦咸 | 气微腥,味苦咸 |
显微特征 | 可见植物碎片、淀粉粒、动物毛发 | 可见大量植物细胞、淀粉粒 |
(二)常见伪品及鉴别
伪品多为其他动物粪便(如鼠类、鸟类粪便)或人工掺入杂质(如泥土、煤渣),其图片特征与真品差异明显:
- 伪品1(鼠类粪便):呈颗粒状,但颗粒较小,表面灰褐色,无油润光泽,断面粗糙,无五灵脂的“油性”和特殊腥气;
- 伪品2(人工掺伪):常混入大量泥土或煤渣,颜色不均匀,质地疏松,搓揉后易见砂石,无五灵脂的苦咸味。
注意事项
- 孕妇慎用:五灵脂活血化瘀作用较强,孕妇可能引起流产;
- 不宜与人参、皂荚同用:传统中药“十九畏”中记载“人参恶五灵脂”,同用可能降低药效;
- 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温燥,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需配伍健脾药同用;
- 用量控制:内服一般3~10g,外用适量,过量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通过图片快速辨别五灵脂的真伪?
A:可通过三点快速辨别:①看颜色与光泽——真品灵脂块油润有光泽,灵脂米颗粒深褐且均匀,伪品多灰暗无光或颜色杂乱;②看质地与断面——真品灵脂块断面有油性,灵脂米颗粒坚硬易碎成棕黑色粉末,伪品断面粗糙、易见杂质;③闻气味——真品有微腥苦咸味,伪品常无腥气或有泥土异味。
Q2:五灵脂与蒲黄配伍的“失笑散”有何临床意义?
A:“失笑散”由五灵脂与蒲黄等量组成,是治疗瘀血疼痛的经典方剂,五灵脂性温,活血化瘀、止痛力强;蒲黄性平,止血化瘀,二者配伍,一温一平,一侧重止痛,一侧重止血化瘀,共奏活血化瘀、止血止痛之效,临床常用于治疗痛经、产后恶露不行、心绞痛等瘀血阻滞所致的各种疼痛,尤其适用于“痛如针刺、固定不移”的血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