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的药材名究竟指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6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紫薇,又名百日红、满堂红、痒痒树,是千屈菜科紫薇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花期长达百日且花朵多呈紫红色而得名,其不仅作为观赏植物广泛栽培,其根、皮、花亦为传统中药材,药材名多以“紫薇”为基础,结合药用部位命名,承载着丰富的药用历史与文化内涵。

紫薇药材名的来源与历史

紫薇的药材名直接源于其植物名“紫薇”。“紫”指花色,多数品种花朵呈淡紫、紫红或深紫色;“薇”在古代文献中虽多指草本植物,但此处可能取其“柔美、细小”之意,形容紫薇花姿轻盈,历史上,紫薇的药用记载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如《滇南本草》称其花“治产后血崩不止,血迷,崩中,带下,赤白痢”,《本草纲目拾遗》中亦有紫薇根“治痈肿疮毒,牙痛,刀伤出血”的描述,故其药材名沿用至今,未发生较大演变,需注意,紫薇与凌霄花(又名紫葳)并非同种植物,二者科属、功效均不同,不可混淆。

不同药用部位的药材名及功效

紫薇以根、树皮、花入药,不同部位的药材名、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有所差异,具体如下:

紫薇根

药材名“紫薇根”或“紫薇根皮”,为紫薇的干燥根或根皮,性味苦、微寒,归肝、胃经,传统中医认为其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血之效,常用于治疗痢疾、湿疹、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等症,如《湖南药物志》记载紫薇根“治痢疾,黄疸,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现代临床也常用其治疗湿热泄泻、皮肤湿疹等。

紫薇花

药材名“紫薇花”,为紫薇的干燥花序,性味淡、寒,归肝经,功效以清热解毒、调经止血为主,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崩漏、白带过多、疔疮肿毒等。《上海常用中草药》中提到紫薇花“治血崩,白带,红崩”,其花色紫入血分,能凉血止血,对妇科出血症尤为适用。

紫薇皮(树皮)

药材名“紫薇皮”,为紫薇的干燥树皮,性味苦、涩,归肝、脾经,具有活血止血、止痛、消肿之效,多用于产后腹痛、跌打损伤、腰腿痛等症。《贵州民间方药集》记载其“治刀伤,接骨,消水肿”,现代研究也发现其含有的鞣质、黄酮类成分有抗炎镇痛作用。

以下为紫薇不同药用部位药材名及功效对照表:

药用部位 药材名 性味归经 功效主治 常用用法
根/根皮 紫薇根 苦、微寒;归肝、胃经 清热解毒,利湿,止血;痢疾,湿疹,外伤出血 煎汤,15-30g;外用适量
花序 紫薇花 淡、寒;归肝经 清热解毒,调经;月经不调,崩漏,疔疮肿毒 煎汤,6-12g;外用捣敷
树皮 紫薇皮 苦、涩;归肝、脾经 活血止血,止痛;产后腹痛,跌打损伤 煎汤,9-15g;研末服1-3g

现代研究与应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紫薇含有黄酮类、鞣质、挥发油、生物碱等多种活性成分,紫薇根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其水提物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紫薇花中的黄酮类成分能调节子宫平滑肌,缓解痛经;紫薇皮中的鞣质可收敛止血,促进伤口愈合,紫薇已被《湖南省中药材标准》《云南省中药材标准》等地方标准收载,临床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妇科疾病及外伤辅助治疗。

相关问答FAQs

Q1:紫薇的“痒痒树”别名和药用价值有关吗?
A1:“痒痒树”是紫薇的植物别名,因树干光滑,轻挠树干时枝叶会微微颤动,如同怕痒而得名,这一别名与药用价值无直接关联,而是源于其植物学特性,紫薇的药用价值主要取决于其根、皮、花中的活性成分,与树干的“怕痒”特性无关。

Q2:紫薇花和紫薇根的功效有何不同?
A2:紫薇花与紫薇根虽同出一源,但因药用部位不同,功效有所侧重,紫薇花性寒,归肝经,长于清热解毒、调经止血,主要用于妇科出血症(如崩漏、月经不调)和热毒疮疡;紫薇根性苦微寒,归肝、胃经,偏于清热解毒、利湿,常用于治疗湿热痢疾、湿疹、外伤出血等,二者需根据具体病症辨证选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感冒抗病毒,哪些中草药被科学研究和临床证实有效抗病毒?
« 上一篇 09-02
早泄中医治疗偏方
下一篇 » 09-0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