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肉肿痛是口腔科常见症状,中医称为“牙宣”“龈肿”,多因胃火上炎、风热外袭、肾阴亏虚、脾胃湿热等导致气血壅滞、经络不通所致,治疗需辨证论治,结合内服汤剂与外用方剂,兼顾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滋阴降火等功效,以下从常见证型入手,详细介绍中草药方剂及具体应用。
胃火上炎型牙肉肿痛
症状表现:牙龈红肿热痛,甚则出血溢脓,疼痛牵引头面,口臭,渴喜冷饮,便秘,尿黄,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多过食辛辣厚味,或情志不遂化火所致。
内服方:清胃散加减
组成:黄连6g,升麻9g,生地黄15g,牡丹皮12g,当归9g,石膏20g(先煎),牛膝12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早晚各1次。
功效:清胃凉血,泻火止痛。
方解:方中黄连直清胃火,为君药;石膏增强清泻胃热之力,升麻升散透泄,协助黄连解毒,共为臣药;生地、牡丹皮凉血止血,防止热伤血络,当归养血活血,牛膝引火下行,共为佐使,若便秘明显,可加大黄6g(后下)通腑泻热;若肿痛甚,加金银花15g、连翘12g清热解毒。
外用方:冰硼散合漱口方
组成:冰硼散(成药,含冰片、硼砂、朱砂、玄明粉)适量,金银花15g,薄荷9g,甘草6g。
用法:取金银花、薄荷、甘草煎水200ml,待温后含漱,每次3-5分钟,每日3-4次;漱口后取冰硼散少许,用棉签蘸取涂于肿痛牙龈处,每日2-3次。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敛疮。
风热侵袭型牙肉肿痛
症状表现:牙龈突发红肿,疼痛剧烈,遇热加重,伴发热恶寒、头痛、咽喉肿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多因外感风热之邪,循经上攻牙龈所致。
内服方: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15g,连翘12g,荆芥9g,薄荷6g(后下),牛蒡子9g,淡竹叶9g,芦根15g,甘草6g,桔梗6g,防风9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药后可饮热粥以助药力,微微出汗以散风热。
功效: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表,为君药;薄荷、荆芥、防风疏散风热,牛蒡子、桔梗利咽散结,淡竹叶、芦根清热生津,共为臣佐药;甘草调和诸药,若咽喉肿痛甚,加射干9g、玄参12g利咽消肿;若牙龈出血,加白茅根15g、茜根9g凉血止血。
外用方:薄荷荆含漱液
组成:薄荷9g,荆芥9g,蒲公英15g,板蓝根15g。
用法:上述药物加水300ml,煎煮15分钟取汁,待温含漱,每次5-10分钟,每日4-5次。
功效:疏风散热,解毒消肿。
肾阴亏虚型牙肉肿痛
症状表现:牙龈微肿,隐隐作痛,牙龈萎缩,牙根宣露,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多因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灼烁牙龈所致。
内服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组成:知母9g,黄柏9g,熟地黄15g,山茱萸12g,山药15g,泽泻9g,牡丹皮9g,茯苓12g,牛膝12g,骨碎补12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连服2周为1个疗程。
功效:滋阴降火,益肾固齿。
方解:方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知母、黄柏清降虚火,牛膝引火下行,骨碎补补肾强骨、活血止血,若虚火明显,加龟甲15g(先煎)、鳖甲12g(先煎)滋阴潜阳;若牙龈萎缩明显,加枸杞子12g、女贞子12g滋补肝肾。
外用方:淡盐玉竹含漱液
组成:淡盐水(温开水100ml加食盐1g),玉竹12g,白及9g。
用法:玉竹、白及煎水200ml,与淡盐水混合,待温含漱,每次3-5分钟,每日3次。
功效:滋阴清热,固龈止血。
脾胃湿热型牙肉肿痛
症状表现:牙龈红肿,溢脓,口黏口苦,纳差腹胀,大便溏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多因饮食不节,脾胃湿热蕴结,循经上攻牙龈所致。
内服方: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成:滑石15g(包煎),茵陈12g,黄芩9g,石菖蒲9g,川贝母6g,木通6g,藿香9g,射干9g,薄荷6g(后下),连翘12g,白豆蔻6g(后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宜饭后服用,避免空腹伤胃。
功效:清热利湿,化浊解毒。
方解:方中滑石、茵陈、黄芩清热利湿;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芳香化浊醒脾;射干、连翘、薄荷解毒利咽;川贝母、木通化痰通淋,若口黏口苦甚,加黄连6g、栀子9g清热燥湿;若溢脓明显,败酱草15g、薏苡仁15g排脓解毒。
外用方:黄连黄芩漱口液
组成:黄连9g,黄芩12g,蒲公英15g,苦参12g。
用法:上述药物加水300ml,煎煮20分钟取汁,待温含漱,每次5-8分钟,每日4-5次。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消肿。
中草药治疗牙肉肿痛的注意事项
- 辨证施治:牙肉肿痛证型复杂,需根据症状、舌脉辨证选方,不可盲目套用,如胃火型需清胃泻火,肾虚型需滋阴降火,用药不当可能加重病情。
- 煎服方法:中草药一般先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煎煮20-30分钟(矿物类、贝壳类需先煎,芳香类后下),每日1剂分2次服用,宜饭后1小时服用,减少对胃的刺激。
- 禁忌人群:孕妇慎用活血化瘀药(如牛膝、当归)、苦寒药(如黄连、黄柏);脾胃虚寒者慎用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可加生姜、大枣调和药性;儿童、老人用量需酌减。
- 饮食配合: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甜食及饮酒,多吃新鲜蔬果(如苦瓜、西瓜、梨),保持大便通畅,有助于减轻肿痛。
- 口腔卫生:每日正确刷牙(巴氏刷牙法),使用牙线清洁牙缝,饭后及时漱口,避免食物残渣刺激牙龈;定期更换牙刷,避免细菌滋生。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牙肉肿痛用中草药方,一般多久见效?
答:中草药治疗牙肉肿痛的见效时间与证型、病情轻重及个体差异有关,一般而言,风热侵袭型、胃火上炎型等实证,若辨证准确,用药后1-3天即可缓解肿痛;脾胃湿热型需配合利湿,3-5天症状改善;肾阴亏虚型为虚证,需长期调理,通常1-2周后症状逐渐减轻,若用药3天肿痛无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排除牙周脓肿、智齿冠周炎等急症。
问题2:中草药治疗牙肉肿痛时,可以同时使用西药吗?
答:中草药与西药联合使用需谨慎,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部分中草药(如甘草、丹皮)可能与西药发生相互作用,如甘草与利尿剂合用可导致低血钾,丹皮与抗凝药合用增加出血风险,若需联合用药,建议间隔1-2小时,避免药物成分相互影响,对于急性化脓性牙龈炎、牙周炎等,可在医生短期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甲硝唑)控制感染的同时,配合中草药清热解毒,但不可自行叠加用药,以免增加肝肾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