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痹是中医常见的咽喉疾病,以咽部红肿疼痛、干燥、异物感、吞咽不适为主要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等,中医认为,喉痹的发生多与外感六淫、内伤脏腑、气血失和有关,治疗时需辨证论治,结合整体调理与局部干预,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养阴生津、益气固表”为基本原则。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喉痹的病因病机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以风热、风寒为主,风热之邪侵袭咽喉,或风寒郁久化热,致肺胃热盛,上攻咽喉;内伤则与肺、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如肺阴不足、虚火上炎,或脾胃湿热、痰火互结,或肾阴亏虚、咽喉失养,过度劳累、情志不畅、饮食辛辣等也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辨证分型与治疗
临床常将喉痹分为以下证型,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相应治法与方药:
证型 | 主要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剂 |
---|---|---|---|
风热喉痹 | 咽部红肿疼痛,吞咽加剧,发热,微恶风,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 疏风清热,利咽消肿 |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 |
风寒喉痹 | 咽部淡红微肿,疼痛不甚,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 疏风散寒,宣肺利咽 | 六味汤加减(荆芥、防风、桔梗、甘草等) |
肺胃热盛喉痹 | 咽部红肿剧痛,吞咽困难,高热,口渴喜饮,咳嗽痰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洪数 | 清泻肺胃,解毒利咽 | 清咽利膈汤加减(黄芩、黄连、桔梗、玄参等) |
阴虚喉痹 | 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干咳少痰,午后潮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 养阴清肺,利咽生津 | 养阴清肺汤加减(生地、麦冬、玄参、贝母等) |
气虚喉痹 | 咽部异物感,微痛,反复发作,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 益气健脾,升阳利咽 | 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党参、白术、升麻等) |
针灸与外治法
- 针灸治疗:常用穴位包括少商(点刺放血)、合谷、曲池、天突、太溪等,风热证可配合大椎、风池;阴虚证加照海;气虚证加足三里,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 外治法:
- 含漱:用金银花、薄荷、甘草等煎水含漱,每日3-5次,以清洁咽喉、消肿止痛。
- 吹药:冰硼散、西瓜霜喷剂等喷于咽部,适用于红肿疼痛明显者。
- 雾化:鱼腥草、板蓝根等中药煎剂雾化吸入,可局部清热解毒。
调护与预防
喉痹患者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肥甘厚味;戒烟限酒,多饮温水;保持口腔卫生,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慢性喉痹患者应坚持调理,防止复发。
相关问答FAQs
Q1:喉痹反复发作,中医如何调理?
A:喉痹反复发作多与正气不足、外邪易侵或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调理需根据体质辨证:若属气虚,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固表;若属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合沙参麦冬汤,滋养肺肾;同时配合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增强免疫力,减少复发。
Q2:中医治疗喉痹需要多长时间见效?
A:见效时间因证型、病程及个体差异而异,急性喉痹(如风热、肺胃热盛)一般3-5天症状可缓解;慢性喉痹(如阴虚、气虚)需较长时间调理,通常2-4周逐步改善,需坚持治疗并配合调护,避免过早停药导致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