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不见,又名鹿茸草、四叶莲、对叶莲等,为玄参科植物绵毛鹿茸草的干燥全草,多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山坡、草地、林缘等处,因其常在早春短暂萌发后迅速生长,花期过后植株逐渐隐匿,故得名“春不见”,作为传统中药,其性寒,味苦、辛,归肝、肺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咳平喘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咳嗽咯血、外伤出血等症,在民间应用历史悠久。
从植物学特征来看,春不见为多年生草本,植株高15-30cm,根茎短缩,须根纤细,茎直立或斜升,密被灰白色绵毛,呈灰绿色,老茎基部常木质化,叶对生或3-4片轮生,叶片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cm,宽0.5-1.5cm,先端钝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具疏锯齿,两面均被白色绵毛,叶脉在背面稍凸起,花期为6-8月,花序总状或圆锥状,顶生或腋生;花萼钟形,长约5mm,被毛,5深裂;花冠二唇形,淡紫色或白色,长约1cm,上唇2裂,下唇3裂,喉部有毛;雄蕊4枚,2强,着生于花冠筒中部;子房上位,2室,花柱细长,果期为8-10月,蒴果卵圆形,长约6mm,被毛,室背开裂,内有种子多数。
春不见的采收加工多在夏秋季花果期进行,采收时连根拔起,除去泥沙,洗净,晒干或鲜用,干燥药材全草略扭曲,根须状,黄褐色;茎圆柱形,直径1-3mm,表面灰褐色至灰棕色,密被灰白色绵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或有白色髓部;叶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灰绿色,两面被毛;花果常残留,蒴果椭圆形,表面被毛,气微,味苦,以叶多、色灰绿、带花果者为佳。
其化学成分主要含环烯醚萜苷、黄酮类、苯乙醇苷类及三萜类化合物,其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如鹿茸草苷等被认为是其清热解毒、抗炎镇痛的主要活性物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春不见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止血、镇咳平喘及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其醇提物能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聚集,发挥止血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春不见可单味使用,也可配伍其他中药组方,如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常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同用,以增强清热解毒之效;治疗咳嗽咯血、肺热咳喘,可配伍桑白皮、地骨皮、侧柏叶等,以清肺止咳、凉血止血;对外伤出血,鲜品捣烂外敷或研末撒布患处,有良好的止血愈疮作用,春不见还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痢疾等症,多配茵陈、栀子、黄连等清热燥湿药。
需要注意的是,春不见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以免引起腹泻、腹痛等不适;孕妇及月经期女性应禁用,因其活血凉血作用可能影响胎儿或导致月经量异常,使用时需遵医嘱,避免过量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春不见药材性状鉴别表
部位 | 性状特征 |
---|---|
根 | 须根状,黄褐色,细小,易折断 |
茎 | 圆柱形,直径1-3mm,灰褐色至灰棕色,密被灰白色绵毛,质脆,中空或有白色髓部 |
叶 | 对生或轮生,皱缩或破碎,完整者披针形,灰绿色,两面被白色绵毛,全缘或疏锯齿 |
花/果实 | 花冠淡紫色或白色,二唇形;蒴果卵圆形,被毛,室背开裂 |
气味 | 气微,味苦 |
相关问答FAQs
Q1:春不见和鹿茸草是同一种药材吗?
A1:是的,“春不见”是鹿茸草(玄参科植物绵毛鹿茸草)的别名之一,二者为同一种药材,因不同地区民间俗称差异,鹿茸草还被称为“四叶莲”“对叶莲”等,但均以绵毛鹿茸草的干燥全草入药,功效与主治基本一致。
Q2:春不见的用量和禁忌有哪些?
A2:内服用量一般为9-15g,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烂外敷或研末撒布,禁忌方面,春不见性寒,脾胃虚寒者(如经常腹泻、食欲不振、畏寒肢冷者)慎用;孕妇及月经期女性禁用,因其有活血凉血作用,可能增加流产或月经异常风险;用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药效或加重不适,若需长期使用,建议在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