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缘何滞销?产销困局如何破解?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中药材作为中医药传承数千年的物质基础,其产销稳定不仅关系到数千万药农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着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然而近年来,从北方的黄芪、甘草到南方的三七、白芍,多种中药材频繁陷入“丰产不丰收”的滞销困境,价格暴跌、堆积如山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让药农血本无归,也给产业链上下游带来连锁冲击,深入剖析中药材滞销的深层原因、多维度影响及破解之道,对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材滞销

中药材滞销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当其冲的是种植环节的盲目性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在“什么赚钱种什么”的短期利益驱动下,药农往往缺乏对市场供需的预判能力,当某种药材价格上扬时,容易出现一哄而上的扩种潮,以丹参为例,2021年因市场库存偏低,价格从每公斤20元飙升至45元,2022年山东、河南等地药农纷纷扩大种植面积,全国总产量同比增长超30%,导致供过于求,价格迅速回落至15元,大量丹参积压在产地仓库,这种“价格上涨—扩种—过剩—价格下跌—弃种”的恶性循环,本质上是小农经济与市场化大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是中药材产业“重种植、轻市场”的典型体现。

质量标准不统一与信任危机是加剧滞销的另一重要因素,中药材的质量受产地、气候、种植技术、加工方式等多重影响,但目前行业内缺乏统一的质量分级标准,优质优价机制难以形成,部分药农为追求产量,滥用农药、化肥,或采用硫磺熏蒸、染色增重等非法手段加工药材,导致农残超标、有效成分含量不足等问题频发,2023年某地枸杞因检出二氧化硫残留被药企拒收,数千吨枸杞滞销,不仅损失惨重,更让整个产区的市场信誉受损,药企在采购时为规避风险,倾向于选择知名品牌或道地药材,进一步挤压了散户药农的生存空间,导致质量参差不齐的药材更难进入主流市场。

产业链条短、深加工能力不足,使得中药材附加值难以提升,抗风险能力薄弱,我国中药材产区多集中在偏远山区,加工环节仍以初级的切片、晾晒为主,提取物、配方颗粒、中药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占比不足30%,当市场出现供过于求时,初级产品缺乏转化渠道,只能低价抛售或废弃,如2022年甘肃定西地区因黄芪深加工企业不足,大量黄芪只能作为原材料低价外销,每公斤价格较往年下跌60%,而同期以黄芪为原料的保健品、饮料等深加工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却因本地加工能力有限,利润被外地企业赚取,产业链“断点”导致药农难以分享产业增值红利,也加剧了市场波动。

信息不对称是中药材滞销的“隐形推手”,药农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往往依赖收购商或经验判断,滞后且片面,难以准确把握全国种植面积、库存量及需求变化,而药企、经销商则通过信息优势压低收购价格,进一步挤压药农利润,中药材市场行情受气候、政策、国际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波动性极大,但缺乏权威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药农提供种植指导、价格预警和供需对接服务,2023年疫情政策调整后,连翘、金银花等清热解毒类药材需求预期激增,药农大规模扩种,但实际市场需求未达预期,导致价格暴跌,信息偏差成为滞销的重要诱因。

政策与市场调节机制的不完善,也使得中药材产业缺乏长效稳定保障,虽然国家出台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但在具体执行层面,部分地区对产业引导不足,缺乏对药农的技术培训和风险保障,中药材储备制度尚未健全,当市场出现剧烈波动时,难以通过吞吐调节稳定供需,中药材出口受国际标准、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较大,2022年因欧盟农残标准提高,我国对欧中药材出口额下降12%,导致部分依赖出口的药材如当归、川芎在国内市场积压。

中药材滞销

中药材滞销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对药农而言,直接经济损失打击种植积极性,甚至可能导致返贫,2023年河南某县药农因白芍滞销,每亩亏损超3000元,部分农户放弃管理,任由药材烂在田间,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可能影响来年中药材供应,原料价格波动增加生产成本,若采购到劣质药材,则可能影响药品质量和市场信誉,甚至引发安全事件,对整个产业而言,滞销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不利于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的推广,阻碍产业升级,对消费者而言,市场波动可能引发中药材价格暴涨,增加用药成本,而滞销导致的药材积压若处理不当,还可能引发质量安全风险。

为破解中药材滞销难题,需构建政府、企业、药农协同联动的长效机制,在政策层面,应建立全国中药材供需监测预警平台,整合种植面积、产量、库存、价格等数据,定期发布市场预测报告,引导药农科学种植,加大对中药材深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企业延长产业链,开发提取物、保健品等功能性产品,提升附加值,云南三七产区通过扶持深加工企业,将三七总皂苷提取率提升至90%以上,开发出三七片、三七胶囊等系列产品,有效缓解了初级产品滞销压力。

在质量与品牌建设方面,需严格推行中药材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建立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追溯体系,确保药材质量可控,打造“道地药材”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地理标志保护、标准化生产提升市场认可度,如安徽亳州通过“药材+电商+品牌”模式,打造“亳药”公共品牌,线上销售额年均增长25%,药农收入显著提升,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由药企与药农签订种植协议,保底收购价,降低药农市场风险。

在信息流通与市场对接方面,应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搭建中药材产销对接平台,实现需求信息实时共享,鼓励药农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甘肃陇西中药材交易中心通过线上平台,将黄芪、党参等药材销往全国20多个省份,2023年线上交易额突破50亿元,有效缓解了产地积压问题,加强中药材国际贸易合作,积极对接国际标准,拓展海外市场,分散国内市场风险。

中药材滞销典型案例及原因分析

中药材滞销

药材名称 滞销年份 主要滞销原因 造成后果
丹参 2022年 盲目扩种导致供过于求,库存积压 价格从45元/公斤跌至15元,药农每亩亏损2000元
枸杞 2023年 硫磺熏蒸检出二氧化硫,药企拒收 5000吨枸杞滞销,产区市场信誉受损
三七 2021年 种植技术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 优质三七与劣质三七价差达3倍,散户药农难以销售

相关问答FAQs

问:中药材滞销后,农民应该如何应对短期困境?
答:短期可通过以下方式应对:一是联合合作社与药企、批发商对接,开展集中采购或直销,减少中间环节压价;二是尝试对药材进行初加工(如切片、烘干、打粉),延长保存时间,等待市场回暖;三是拓展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线上方式直接面向消费者或小型药铺销售;四是通过政府设立的临时收储点或帮扶政策,减少损失,应避免因恐慌而低价抛售或弃管,以免造成更大浪费。

问:如何从根源上避免中药材滞销问题?
答:需从多方面入手构建长效机制:一是政府需完善中药材产业规划,建立供需平衡预警机制,引导药农按需种植;二是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通过保底收购价锁定风险;三是加强标准化种植和质量管理,推行GAP认证和追溯体系,提升药材市场竞争力;四是延伸产业链条,扶持深加工企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消化初级产品库存;五是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为药农提供市场预测和种植指导,减少信息不对称。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藤木药材培育的关键技术、生长环境调控及产量提升方法是什么?
« 上一篇 09-02
哪些药材清虚热?功效与使用注意解析?
下一篇 » 09-0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