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疮在中医学中是指眼睑或白睛红肿如疮、痛痒并作、甚至溃烂的眼病,相当于西医的睑腺炎(麦粒肿)、急性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等,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风热热毒,或内有肝火、湿热,或阴虚火旺,灼伤眼络,气血壅滞而成,治疗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调理脏腑”为基本原则,强调辨证论治与内外合治相结合。
病因病机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从整体出发,认为“眼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其发病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及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外感风热热毒之邪,侵袭目窍,壅滞气血,可致红肿热痛;若肝火旺盛,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上攻于目,则见眼赤胀痛、头痛口苦;若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熏蒸于目,则肿痛反复、分泌物黏腻;若久病耗伤阴津,或劳瞻竭视,致虚火上炎,则病程绵长、干涩隐痛,过度劳累、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眼部卫生不洁等均为常见诱因。
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眼疮的核心是“辨证分型,随证治之”,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治法与方药,具体如下表所示:
证型 | 主要表现 | 治法 | 常用方剂及加减 |
---|---|---|---|
风热犯目证 | 眼睑红肿痒痛,硬结明显,伴怕光流泪、头痛发热,舌苔薄黄,脉浮数 | 疏风清热解毒 |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防风、甘草;若肿甚加蒲公英、野菊花 |
肝火炽盛证 | 眼睑及白睛红肿剧痛,拒按,头痛眼胀,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 清肝泻火解毒 | 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当归;若痛甚加乳香、没药 |
湿热蕴蒸证 | 眼睑红肿反复发作,硬结难消,分泌物多且黏腻,伴胸闷纳呆,肢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利湿解毒 | 三仁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杏仁、白豆蔻、薏苡仁、滑石、黄芩、茵陈、藿香、连翘;若脾虚加茯苓、白术 |
阴虚火旺证 | 病程较长,眼睑微红微肿,干涩隐痛,午后加重,伴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阴降火明目 | 知柏地黄丸加减:知母、黄柏、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若虚火甚加麦冬、五味子 |
脾虚湿泛证 | 眼睑浮肿难消,皮色暗淡,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腻,脉濡弱 | 健脾祛湿利水 | 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薏苡仁、桔梗、砂仁;若湿甚加苍术、厚朴 |
外治法
外治法是中医治疗眼疮的重要辅助手段,可直达病所,缓解症状:
- 熏洗法: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各15g,煎水先熏后洗,每日2次,适用于风热、肝火证,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中药滴眼液:鱼腥草滴眼液、黄连滴眼液,每日3-4次,清热解毒,适用于红肿分泌物多者。
- 膏剂外涂:黄连膏、熊胆眼膏,每日2次,涂于眼睑患处,清热燥湿、生肌收口,适用于溃后期。
- 针灸治疗:取睛明、攒竹、丝竹空、太阳、合谷、太冲等穴位,毫针浅刺,每日1次,留针20分钟,疏风通络、清泻热邪;或耳穴压豆(取眼、肝、脾、内分泌),每周2次,调节脏腑功能。
- 穴位敷贴:吴茱萸10g研末,醋调敷于涌泉穴,每晚1次,引火下行,适用于阴虚火旺证。
调护要点
- 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辣椒、酒)、肥甘厚味(肥肉、油炸食品)、海鲜发物(虾蟹、牛羊肉),以免助热生湿;多食清肝明目食物,如菊花枸杞茶、苦瓜、梨、绿豆汤等。
- 生活起居:保持眼部清洁,不用脏手揉眼;避免长时间用眼,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尤其23点前入睡,避免肝火亢盛)。
- 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怒伤肝”,情绪激动易诱发肝火炽盛证。
- 预防复发:对于反复发作者,需调理体质,脾虚者可常服参苓白术散,阴虚者可服六味地黄丸,增强正气,减少诱因。
相关问答FAQs
问:眼疮反复发作,西医说“麦粒肿老是长”,中医怎么调理才能减少复发?
答:反复发作多因脾虚湿盛或肝火未清,需“扶正祛邪”并举,脾虚湿盛者,症见眼睑浮肿、神疲乏力、纳差便溏,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健脾祛湿;若兼肝火余热,可加菊花、决明子清肝明目,饮食忌生冷油腻,避免过度劳累,坚持每晚睡前用温水泡脚(加艾叶、生姜),引火归元,调节脾胃功能,可用菊花、枸杞、麦冬各10g泡水代茶饮,滋阴降火,减少复发。
问:中医治疗眼疮,什么情况下需要配合西医治疗?
答:若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可能需配合西医治疗:① 眼疮伴角膜溃疡、前房积脓、视力明显下降,提示感染严重,需西医抗感染(如抗生素眼药水/眼膏)及抗炎治疗;② 全身症状明显,如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可能是眶蜂窝织炎等急重症,需静脉输液控制感染;③ 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或睑板腺功能障碍导致者,需西医检查(如睑板腺分泌功能评估),配合物理治疗(如睑板腺按摩、热敷),中医与西医可协同作用,急性期以西药控制感染,缓解期以中药调理体质,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