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气候干燥,燥邪当令,易耗伤津液,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在液为涕”,燥邪首先犯肺,导致肺津不足,肌肤失于濡养,加之秋季早晚温差大,人体免疫力下降,易引发秋季皮炎,临床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甚至出现红斑、丘疹,遇热或搔抓后加重,常伴有口干、咽燥、鼻干等全身症状,中医治疗秋季皮炎注重整体调理,辨证论治,从内而外改善体质,缓解症状。
中医对秋季皮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秋季皮炎的核心病机为“燥胜则干”,外感燥邪,内合体质差异,形成不同证型,若平素血虚,燥邪伤血,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则见皮肤干燥、脱屑、瘙痒剧烈;若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停,复感燥邪,致脾虚湿蕴,则见皮肤轻度水肿、渗出,瘙痒缠绵;若肺阴不足,燥邪犯肺,致肺经燥热,则见皮肤潮红、灼热,伴干咳少痰,情志不畅、肝郁化火,亦可灼伤阴血,加重肌肤干燥。
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秋季皮炎需根据证型选择不同治法,常用分型及治疗方案如下:
证型 | 主要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药 |
---|---|---|---|
血虚风燥证 | 皮肤干燥、脱屑、瘙痒,夜间加重,面色苍白,唇甲淡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 四物汤加减(当归、生地、川芎、白芍,加防风、蝉蜕、鸡血藤、何首乌) |
脾虚湿蕴证 | 皮肤轻度水肿、渗出,瘙痒反复,纳差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 健脾利湿、祛风止痒 | 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加荆芥、地肤子、白鲜皮、陈皮) |
肺经燥热证 | 皮肤潮红、灼热,干燥脱屑,伴口干咽燥,咳嗽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 清肺润燥、疏风止痒 | 桑杏汤加减(桑叶、杏仁、沙参、贝母,加菊花、薄荷、甘草、梨皮) |
肝郁化火证 | 皮肤瘙痒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 疏肝泻火、凉血止痒 | 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芍,加龙胆草、黄芩、白蒺藜) |
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 针灸治疗:取血海、足三里、曲池、肺俞、脾俞等穴位,针刺用平补平泻法,可调和气血、润燥止痒,每周治疗2-3次,每次留针30分钟。
- 中药外治:急性期渗出多者,用马齿苋、黄柏、苦参各30g煎水冷湿敷,每日2次,以清热燥湿;慢性期干燥瘙痒者,用当归、白芷、甘草各20g煎水外洗,或外涂黄连膏、紫草油,以润肤止痒。
- 穴位贴敷:取三阴交、涌泉等穴位,贴敷润燥中药(如沙参、麦冬、玉竹研末),可滋阴养血,改善皮肤干燥。
生活调护
- 饮食调理:多食滋阴润燥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芝麻、蜂蜜,忌辛辣、油炸、海鲜及酒类,以免助热生燥。
- 皮肤护理:避免过度清洁,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沐浴露,洗澡水温不宜过高(35℃左右),洗后及时涂抹保湿霜,锁住皮肤水分。
- 环境调节:秋季室内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在50%-60%,避免皮肤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
- 情志调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缓解压力,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情志舒畅有助于气血运行。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秋季皮炎多久能见效?
A1:疗效因人而异,取决于病情轻重、体质差异及是否配合调护,轻者(仅皮肤干燥、轻度瘙痒)经中药调理1-2周可缓解;中重度者(伴有明显红斑、渗出或反复发作)需坚持治疗1-2个月,同时配合外治法和生活调护,多数患者可获得满意效果,若治疗2周后症状无改善,需及时复诊调整方案。
Q2:秋季皮炎反复发作,中医如何从根本上调理?
A2:反复发作多与体质偏颇(如血虚、脾虚)有关,中医需“标本兼治”,通过中药辨证调理体质,如血虚者长期服用养血润燥的当归饮子(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等),脾虚者服用健脾的参苓白术散,改善肌肤濡养能力;注重生活调护,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均衡饮食、加强皮肤保湿,减少诱因接触,可定期针灸或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