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黄疸是新生儿期因未结合胆红素沉积于脑基底核、丘脑、苍白球等部位引起的神经系统损伤,属中医“胎黄”“胎疸”“惊风”等范畴,中医认为,新生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胎黄的发生多与胎禀因素、后天调护失当相关,病机核心为湿热、寒湿、瘀血阻滞,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胆汁外溢,重症可致“惊风”“虚脱”,危及生命或遗留后遗症,中医治疗核黄疸强调辨证论治,结合中药、外治、推拿等多法协同,注重整体调节,对轻中度患儿及辅助重症治疗具有独特优势。
核黄疸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胎黄的根本在于胆汁代谢失常,其发生与胎儿禀赋及出生后环境密切相关,主要病因病机可概括为以下四类:
湿热熏蒸型
多因孕妇过食辛辣肥甘,或情志郁结化热,湿热内蕴,遗于胎儿;或新生儿出生后感受湿热之邪,蕴结脾胃,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而发黄,此型最为常见,黄疸颜色鲜明如橘,常伴烦躁哭闹、呕吐腹胀、小便短赤,属阳黄范畴。
寒湿阻滞型
多因孕妇素体阳虚,或过食生冷寒凉,寒湿内蕴,遗于胎儿;或新生儿出生后感受寒湿之邪,困遏脾胃,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发黄,黄疸颜色晦暗如烟熏,伴神疲肢冷、纳呆便溏,属阴黄范畴。
瘀积发黄型
黄疸日久不退,或因湿热、寒湿迁延,致气滞血瘀,脉络瘀阻,胆汁外溢;或因胎产过程中缺氧、产伤等瘀血内停,阻滞胆道,发为黄疸,此型黄疸颜色深暗,皮肤可见瘀斑,腹胀肝大,舌紫暗有瘀点,多见于重症核黄疸或胆道畸形患儿。
脾虚湿蕴型
多因胎禀不足,脾阳虚弱,或病程迁延,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胆汁外溢,黄疸颜色较淡,反复不愈,伴神疲乏力、食少便溏,多见于病程较长或体质虚弱的患儿,易发展为重症。
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
核黄疸的治疗需根据黄疸颜色、伴随症状、舌脉等辨证分型,以“利湿退黄”为基本原则,结合清热、温中、化瘀、健脾等法,轻者以口服中药、外治为主,重者需中西医结合抢救,同时配合护理调护。
(一)辨证分型与方药应用
以下为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要点,具体用药需根据患儿个体情况调整: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 | 随症加减 |
---|---|---|---|---|---|
湿热熏蒸型 | 身目俱黄,颜色鲜明,烦躁哭闹,呕吐腹胀,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利湿退黄 | 茵陈蒿汤加减 | 茵陈、栀子、大黄、黄芩、黄连、车前子、泽泻 | 热重加金银花、连翘;呕吐加竹茹、半夏;腹胀加木香、砂仁 |
寒湿阻滞型 | 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倦怠,四肢欠温,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细 | 温中化湿退黄 | 茵陈理中汤加减 | 茵陈、党参、白术、干姜、茯苓、猪苓、泽泻 | 腹胀加木香、砂仁;便溏加炒扁豆、薏苡仁;四肢不温加附子、肉桂 |
瘀积发黄型 | 黄疸日久不退,颜色深暗,皮肤瘀斑,腹胀肝大,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 活血化瘀退黄 | 血府逐瘀汤加减 |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丹参、郁金、茵陈、大黄 | 胁痛加延胡索、川楝子;肝大加鳖甲、牡蛎;抽搐加羚羊角粉、钩藤 |
脾虚湿蕴型 | 黄疸颜色较淡,反复不愈,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 健脾化湿退黄 | 参苓白术散加减 |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子肉、薏苡仁、砂仁、茵陈、黄芪 | 食少加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便溏加炒芡实、诃子;气虚甚加五味子 |
(二)外治法
外治法适用于轻中度核黄疸,可辅助退黄,避免口服药物对脾胃的刺激:
- 中药熏洗:茵陈30g、栀子15g、大黄10g、黄芩15g,煎汤取汁,待温度降至37-40℃时,浸浴患儿全身,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适用于湿热型黄疸。
- 穴位贴敷:茵陈、栀子、大黄各等份,研细末,用蜂蜜调为糊状,贴于神阙穴(肚脐),每日1次,每次4-6小时,适用于各型胎黄,皮肤破损者禁用。
- 推拿:新生儿推拿手法轻柔,常用手法包括:清脾经(100次,自拇指桡侧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清大肠(100次,自食指桡侧指尖向虎口方向直推)、揉板门(50次,手掌大鱼际平面)、退六腑(100次,前臂尺侧,自腕横纹向肘横纹直推)、揉脐(100次,顺时针摩腹)、摩腹(3分钟,顺时针方向),每日1次,适用于湿热、脾虚型黄疸。
(三)重症核黄疸的中医辅助治疗
重症核黄疸(血清胆红素>342μmol/L,或出现抽搐、昏迷、角弓反张等)需立即西医抢救(如蓝光治疗、换血疗法),同时配合中医开窍醒神、益气固脱:
- 开窍醒神:安宫牛黄丸(水化后鼻饲),每次1/4-1/2丸,每日2-3次,适用于高热、神昏、抽搐者;紫雪散(鼻饲),每次0.3-0.6g,每日1-2次,适用于高热惊厥。
- 益气固脱:参附汤(人参、附子)合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加减,水煎鼻饲,适用于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者。
护理与预防
(一)调护要点
- 环境调护:保持室内温暖(24-26℃)、通风,避免受寒;黄疸患儿应减少光照刺激,避免强光直射眼睛。
- 饮食调护:提倡母乳喂养,按需哺乳,若黄疸明显可暂停母乳1-2天,改为配方奶,暂停期间每日挤奶1-2次保持泌乳;人工喂养儿注意奶具消毒,避免过饱。
- 病情观察:每日观察黄疸颜色(鲜明/晦暗)、范围(从头到脚逐渐减轻为好转,蔓延至脚加重为恶化)、精神状态(烦躁/萎靡/嗜睡)、吃奶情况(拒乳/吮吸无力)、大小便(尿色深黄、大便颜色,陶土样便提示胆道梗阻),出现抽搐、呼吸急促、哭声微弱立即就医。
-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勤换尿布,避免抓破皮肤;黄疸患儿皮肤瘙痒时,避免搔抓,可涂抹婴儿润肤露。
(二)预防措施
- 孕期调护:孕妇饮食清淡,忌食辛辣肥甘、生冷寒凉;保持情绪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妊娠期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
- 新生儿护理:出生后尽早开奶(1小时内),促进胎便排出;避免接触感冒患者,预防感染;高危儿(早产、低体重、溶血性黄疸)应加强黄疸监测,出生后3-7天每日检测经皮胆红素。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核黄疸的优势是什么?
A:中医治疗核黄疸的优势在于“整体调节”和“多靶点干预”:①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湿热、寒湿、瘀血、脾虚)选用不同方药,个体化治疗;②多法协同,结合中药内服、外治(熏洗、贴敷)、推拿等,减少药物副作用,适合新生儿娇嫩体质;③改善体质,通过健脾、化湿、活血等方法,促进肝功能恢复,减少黄疸复发及后遗症;④辅助重症治疗,对西医抢救后的患儿,可配合开窍醒神、益气固脱,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Q2:核黄疸患儿家长在护理时如何判断病情加重?
A:家长可通过以下信号判断病情是否加重,需立即就医:①黄疸进展:24小时内黄疸明显加重,从面部蔓延至手脚心;②精神状态异常:出现嗜睡、反应差、哭声微弱或尖直、拒乳;③神经系统症状:抽搐、角弓反张、眼球震颤、呼吸节律不整;④其他表现:腹胀明显、肝大、大便陶土样、尿色深如浓茶,若经皮胆红素每日上升>85μmol/L,或出生后72小时仍超过220.6μmol/L,也需警惕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