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在中医学中属“便血”“肠风”“脏毒”等范畴,病位在胃肠,与脾、胃、肝、肾功能失调相关,多因热伤血络、脾虚不统血、瘀血阻络等导致,治疗需分证论治,以清热凉血、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基本原则,以下为常见证型及对应中草药方。
常见证型及中草药方
肠风便血(热伤血络证)
病因病机:湿热或风热之邪壅滞肠道,灼伤血络,迫血下行,血色鲜红,血出如箭。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止血。
代表方:槐角丸加减。
药物组成:槐角15g,地榆12g,侧柏叶12g,当归9g,防风6g,黄芩9g,枳壳6g,生地黄15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
适应症:便血鲜红,大便干结或肛门灼热,伴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数。
加减应用:若热毒炽盛,加黄连6g、金银花15g以清热解毒;若出血量多,加三七粉3g(冲服)、仙鹤草15g以止血。
脏毒便血(湿热蕴结证)
病因病机: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湿热内生,下注大肠,损伤肠络,血色暗红或紫暗,夹有黏液。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代表方: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药物组成:地榆15g,槐角12g,黄柏9g,苍术9g,茯苓12g,泽泻9g,赤芍12g,当归9g,甘草6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适应症:便血暗红,肛门坠胀,大便黏滞不爽,伴脘腹胀闷、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
加减应用:若湿重于热,加薏苡仁15g、厚朴6g以燥湿健脾;若热重于湿,加栀子9g、大黄6g(后下)以清热泻火。
脾虚不统血证
病因病机:脾胃虚弱,统摄无权,血溢脉外,血色暗红或紫暗,病程较长,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止血。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药物组成:黄芪20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9g,龙眼肉9g,酸枣仁9g,木香6g,炙甘草6g,仙鹤草15g,地榆炭12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适应症:便血色淡红或暗红,反复发作,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加减应用:若中寒明显,加干姜6g、肉桂3g以温中散寒;若出血量多,加阿胶9g(烊化)、艾叶炭9g以养血止血。
瘀血阻络证
病因病机:久病入络或外伤致瘀,血行不畅,瘀阻肠络,血色紫暗或夹血块,伴腹痛固定、舌紫暗有瘀斑。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定痛。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药物组成:桃仁9g,红花6g,当归12g,川芎9g,赤芍12g,生地黄15g,蒲黄9g(包煎),五灵脂9g,三七粉3g(冲服)。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适应症:便血紫暗,夹有血块,腹痛拒按,或腹部有癥块,舌质紫暗、脉涩。
加减应用:若气滞明显,加枳壳9g、香附9g以行气止痛;若瘀血化热,加黄芩9g、地榆12g以清热凉血。
各证型方剂特点简表
证型 | 治法 | 代表方 | 核心药物 | 适应症特点 |
---|---|---|---|---|
肠风便血 | 清热凉血,祛风止血 | 槐角丸 | 槐角、地榆、侧柏叶、黄芩 | 便血鲜红,肛门灼热,大便干结 |
脏毒便血 |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 地榆散合槐角丸 | 地榆、黄柏、苍术、赤芍 | 便血暗红,黏液便,肛门坠胀 |
脾虚不统血 | 健脾益气,养血止血 | 归脾汤 | 黄芪、党参、白术、仙鹤草 | 便血色淡,反复发作,神疲乏力 |
瘀血阻络 | 活血化瘀,止血定痛 |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 桃仁、红花、蒲黄、三七粉 | 便血紫暗有块,腹痛固定,舌紫暗 |
注意事项
- 辨证用药:血便病因复杂,需由中医师辨证后用药,不可自行随意服用,以免加重病情。
- 急则治标:若出血量多、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急症,需立即就医,中西医结合抢救,避免延误病情。
- 饮食调理:治疗期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如小米粥、山药粥,忌辛辣刺激、肥甘厚味及烟酒。
- 生活调护:保持肛门清洁,避免久坐久站,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相关问答FAQs
问:血便用中草药方需要先辨证吗?
答:必须先辨证,血便在中医中分多种证型,如肠风便血(热证)、脾虚不统血(虚证)、瘀血阻络(实证),不同证型用药差异大,热证需用清热凉血药(如地榆、槐角),虚证需用健脾益气药(如黄芪、党参),若实证用补药会“闭门留寇”,加重出血,因此需由专业中医师辨证后用药,不可自行套用方剂。
问:便血期间饮食要注意什么?能否吃补药?
答:便血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生冷、辛辣、油腻及粗糙食物(如芹菜、韭菜、辣椒),以免刺激肠道加重出血,若为脾虚证,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食用健脾食物(如山药、莲子、红枣);但热证患者不宜过早进补,以免“火上浇油”,是否需要服用补药需根据辨证结果,由中医师判断,不可自行盲目服用阿胶、人参等滋补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