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临床常见症状,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坐少动或气血亏虚导致肠道传导失司,中草药材通过润肠、清热、补气等辨证施治,能有效改善便秘,且副作用相对较小,以下介绍常用治疗便秘的中草药材及其应用。
润肠通便类药材适用于肠燥津亏所致便秘,代表为火麻仁,性平,归脾、胃、大肠经,能润肠通便,富含脂肪油,可润滑肠道黏膜,促进肠蠕动,常用于老人、产妇及体弱者的肠燥便秘,煎服10-30g,需打碎入药;郁李仁性平,归脾、大肠、小肠经,既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适合兼水肿者,煎服3-10g,孕妇慎用;杏仁性微温,归肺、大肠经,润肠通便兼止咳平喘,适用于肠燥便秘伴咳嗽者,煎服5-10g,宜打碎。
清热通便类药材用于实热、积滞所致便秘,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等经,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含蒽醌类成分,刺激肠壁促进排便,适用于实热便秘、腹胀痛,煎服5-15g(后下),孕妇、月经期忌用;番泻叶甘苦寒,归大肠、小肠经,泻下导滞力强,泡服1-3g即可通便,但久服易致依赖,气虚者慎用;芦荟苦寒,归肝、大肠经,泻下通便兼清肝火,入丸散1-2g,孕妇忌用,过量可致腹痛。
补气通便类药材针对气虚推动无力所致便秘,黄芪性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增强肠道推动功能,常配火麻仁治气虚便秘,煎服10-30g;白术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生用润肠,重用30-60g可改善脾虚便秘,津亏燥渴者慎用。
其他辅助类如当归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润肠,适合血虚便秘,煎服6-12g;肉苁蓉性温,归肾、大肠经,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适用于肾阳虚便秘,伴畏寒肢冷,煎服10-15g,脾虚便溏者忌用。
药材名称 | 性味归经 | 功效主治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项 |
---|---|---|---|---|
火麻仁 | 性平,归脾、胃、大肠经 | 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 10-30g,打碎 | 便溏者慎用 |
郁李仁 | 性平,归脾、大肠、小肠经 |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肠燥便秘兼水肿 | 3-10g | 孕妇慎用 |
大黄 | 苦寒,归脾、胃、大肠等经 |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实热便秘 | 5-15g,后下 | 孕妇、月经期忌用 |
黄芪 | 性微温,归脾、肺经 | 补气通便,气虚便秘 | 10-30g | 实热证忌用 |
当归 | 性温,归肝、心、脾经 | 补血润肠,血虚便秘 | 6-12g | 湿盛中满、便溏者忌用 |
肉苁蓉 | 性温,归肾、大肠经 | 补肾润肠,肾阳虚便秘 | 10-15g | 脾虚便溏、实热便秘者忌用 |
相关问答FAQs
-
治疗便秘的中草药材需要辨证使用吗?
答:需要,便秘有虚实之分,实热便秘宜用大黄、番泻叶等清热泻下药;气虚便秘宜用黄芪、白术等补气健脾药;血虚便秘宜用当归、肉苁蓉等补血润肠药,若辨证不当,如气虚误用大黄,可能加重腹泻,损伤脾胃。 -
长期服用中草药材治疗便秘会依赖吗?
答:部分泻下类中草药材(如番泻叶、芦荟)长期服用可能产生依赖,导致肠道自主蠕动功能减弱,停药后便秘加重,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配合饮食调理(增加膳食纤维、多喝水)和运动,从根本上改善肠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