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珠药材为杜鹃花科植物白珠树(Gaultheria leucocarpa Hook. f. et Thoms.)的干燥地上部分,别名透骨草、白珠子、满山香等,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秋季采收,切段干燥入药,其性辛、苦,温;归肺、肝经,在传统医学中应用历史悠久,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消肿解毒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了其多方面的药理活性,临床常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疮疡肿毒等病症的治疗。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白珠药材的药理活性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密切相关,现代分离鉴定出挥发油、黄酮类、鞣质、有机酸、倍半萜等多种活性成分,各成分协同发挥抗炎、镇痛、抗菌、抗氧化等作用。
(一)主要化学成分及作用
成分类别 | 代表成分 | 主要作用 |
---|---|---|
挥发油 | 水杨酸甲酯、桉油精、α-蒎烯 | 抗炎、镇痛、局部麻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水杨酸甲酯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
黄酮类 | 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 |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炎(抑制COX-2、TNF-α等炎症因子)、调节免疫 |
鞣质 | 没食子酸、儿茶素 | 收敛止血、抗菌(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抗溃疡 |
有机酸 | 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 | 调节机体代谢,增强免疫力;辅助抗炎、镇痛 |
倍半萜类 | 白珠树烯、斯巴醇 | 抗炎、细胞保护,减轻组织损伤 |
(二)核心药理作用
- 抗炎作用:白珠挥发油中的水杨酸甲酯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COX)减少炎症介质(如PGE2)释放,黄酮类成分则能下调NF-κB信号通路,降低TNF-α、IL-1β等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对急性炎症(如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和慢性炎症(如佐剂性关节炎)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 镇痛作用:通过中枢和外周双重途径发挥镇痛,外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介质释放、阻断痛觉传导有关,中枢机制可能与调节阿片肽系统(如增加脑内内啡肽含量)相关,对化学刺激(醋酸扭体法)和热刺激(热板法)引起的疼痛均有缓解作用。
- 抗菌与抗病毒作用:鞣质和挥发油对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机制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抑制酶活性;对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可能与抑制病毒复制酶有关。
- 抗氧化与细胞保护:黄酮类成分(槲皮素、山奈酚)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对肝、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促进血液循环与消肿:水杨酸甲酯具有局部扩张血管作用,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加速炎症介质代谢,从而缓解肿胀和疼痛,常用于跌打损伤后的瘀血肿痛。
传统功效与应用
根据《本草纲目拾遗》《湖南药物志》等古籍记载,白珠药材“辛温走窜,能行能散”,传统功效及应用如下:
(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白珠性辛温,善于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适用于风寒湿痹所致的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遇寒加重等症,可单用煎汤内服,或配伍威灵仙、独活、桑寄生等增强祛风湿、止痹痛之效;亦可捣烂外敷关节处,或煎汤熏洗,通过药物渗透和温热作用缓解关节僵硬。
(二)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等,可配伍当归、红花、乳香等活血化瘀药内服,增强化瘀止痛效果;外用时取鲜品捣烂加酒调敷患处,或研末用醋调敷,利用其辛温走窜之性促进瘀血消散、肿痛消退。
(三)解毒消肿,敛疮生肌
对于疮疡肿毒、湿疹、皮炎、皮肤溃疡等,白珠具有“清热解毒、敛疮生肌”之功,内服可配伍蒲公英、野菊花、金银花等清热解毒药;外用可煎汁清洗创面,或研末撒于患处,鞣质成分可减少渗出、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伤口愈合。
(四)温肺止咳,化痰平喘
其性温入肺经,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适用于风寒咳嗽、痰多清稀、咳甚喘息等症,可配伍生姜、半夏、细辛等温肺化痰药,或单用煎汤加蜂蜜调服;现代也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辅助治疗,通过抑制气道炎症、缓解支气管痉挛发挥作用。
现代临床应用
基于传统功效与现代药理研究,白珠药材在临床中主要用于以下疾病:
- 风湿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以白珠为主药配伍桂枝、附子、牛膝等制成煎剂或颗粒剂,可缓解关节肿痛、改善关节功能,临床有效率约80%以上。
- 软组织损伤与骨伤科疾病: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挫伤、肌肉拉伤等,采用白珠酊剂外涂,或配合红外线照射,可快速消肿止痛,缩短病程。
- 皮肤科疾病:湿疹、神经性皮炎、疮疡感染等,用白珠提取物制成软膏外涂,能减轻瘙痒、控制感染、促进皮损修复,尤其对慢性溃疡效果显著。
-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服用白珠糖浆或含片,可镇咳、祛痰、平喘,总有效率约75%。
使用注意
-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辛温走窜易动胎气);阴虚火旺者慎用(症见潮热盗汗、口干咽痛);皮肤破损处有渗出者不宜直接外敷(鞣质可能刺激创面)。
- 用法用量:内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挥发油制剂需遵医嘱,避免过量使用引起局部刺激。
-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外用后可能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应立即停用并清洗;内服过量可能引起恶心、呕吐,需控制剂量。
相关问答FAQs
Q1:白珠药材与透骨草是同一种药材吗?
A:不完全相同,虽然白珠别名“透骨草”,但中药“透骨草”为多个植物的混称,常见的大透骨草(豆科植物山野豌豆的地上部分)和小透骨草(石竹科植物蝇子草的地上部分)均称透骨草,功效侧重于活血化瘀、通关透窍;而白珠(杜鹃花科)性辛温,更擅长祛风除湿、温肺止咳,两者功效有差异,使用时需区分来源。
Q2:白珠药材外用治疗跌打损伤时,需要注意什么?
A:外用白珠治疗跌打损伤时,首先需排除骨折、脱位等严重损伤,必要时先行影像学检查;皮肤有破损或过敏体质者应先小面积试用,无不适再扩大使用范围;孕妇腹部及腰骶部禁用,避免引发不适;若使用3天后肿痛无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