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胃病的发生多与脾胃功能失调、肝气犯胃、湿热内蕴、寒邪犯胃、胃阴不足等因素相关,中草药材通过调理脾胃气机、清除病邪、补虚扶正等多靶点作用,改善胃部不适,以下从功效分类介绍常用治胃中草药材,并附其性味归经、主要作用及注意事项。
健脾益气类——脾胃气虚之良药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虚则运化无力,常见食少、腹胀、便溏等症,此类药材能补益脾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
黄芪
性微温,归脾、肺经,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适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的胃下垂、脱肛等,现代研究认为,黄芪含黄芪甲苷,能促进胃肠黏膜修复,增强免疫,用量一般3-10g,生用偏于固表,蜜炙偏于补中。 -
党参
性平,归脾、肺经,功效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常与白术、茯苓配伍(如四君子汤),党参含多糖、皂苷,可调节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吸收,用量10-30g,实证、热证慎用。 -
白术
性温,归脾、胃经,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适用于脾虚湿困所致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水肿、痰饮等,白术含苍术酮、挥发油,能增强胃肠平滑肌张力,促进消化液分泌,炒白术偏于健脾燥湿,生白术偏于利水,用量6-12g,阴虚内热、津液亏耗者忌用。
疏肝和胃类——肝胃不和之要药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出现胃脘胀痛、嗳气吞酸等,此类药材能疏肝解郁、理气和胃。
-
柴胡
性微寒,归肝、胆、三焦经,功效疏肝解郁、升举阳气、退热,适用于肝郁气滞的胸胁胀痛、月经不调,或肝胃不和的脘腹胀痛、恶心呕吐,柴胡含柴胡皂苷,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痉挛,缓解疼痛,用量3-10g,肝阳上亢、阴虚火旺者慎用。 -
香附
性平,归肝、脾、三焦经,功效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主治肝郁气滞的脘腹胀痛、胸胁闷痛,或肝胃不和的嗳气吞酸,常与柴胡、川芎配伍(如柴胡疏肝散),香附含挥发油,能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胀气,用量6-12g,气虚者慎用。 -
佛手
性温,归肝、脾、肺经,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适用于肝郁气滞的胃脘胀痛、嗳气呕逆,或脾胃气滞的食欲不振、胸闷痰多,佛手含柠檬烯、佛手内酯,可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用量3-9g,阴虚血燥、气虚者慎用。
清热燥湿类——湿热中阻之常用药
湿热蕴结中焦,阻滞气机,可见胃脘灼痛、口干口苦、恶心呕吐、大便黏腻等,此类药材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黄连
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湿热中阻的脘腹痞满、呕吐泄泻,或胃火炽盛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黄连含小檗碱,具有广谱抗菌、抗炎、保护胃黏膜作用,用量2-5g,过量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
蒲公英
性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适用于热毒蕴结的胃脘灼痛、乳痈、咽喉肿痛,或肝胃郁热的口苦咽干,蒲公英含蒲公英甾醇、黄酮类成分,能抑制幽门螺杆菌,促进溃疡愈合,用量10-15g,煎服或鲜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
黄芩
性寒,归肺、脾、胃、胆、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适用于湿热痞满的脘腹胀痛、泻痢黄疸,或肺热咳嗽、高热烦渴,黄芩含黄芩苷,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胃肠功能作用,用量3-10g,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慎用。
温中散寒类——寒邪犯胃之必备药
寒邪客胃或脾胃虚寒,易致胃脘冷痛、呕吐清水、肢冷便溏,此类药材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止痛止呕。
-
干姜
性热,归脾、胃、心、肺经,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适用于脾胃虚寒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或寒饮咳喘,干姜含姜辣素,能促进胃肠血液循环,缓解胃痉挛,用量3-10g,阴虚内热、实热证忌用。 -
高良姜
性热,归脾、胃经,功效温中散寒、止痛,适用于胃寒脘腹冷痛、呕吐吞酸,常与香附配伍(如良附丸),高良姜含挥发油,具有抗溃疡、抑制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用量3-6g,阴虚有热者忌用。 -
吴茱萸
性热,归肝、脾、胃、肾经,功效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适用于胃寒脘腹冷痛、寒疝腹痛,或肝胃不和的呕吐吞酸、嗳气,吴茱萸含吴茱萸碱,具有抗炎、镇痛、止吐作用,用量2-5g,本品有小毒,不宜久服,阴虚火旺者忌用。
养阴益胃类——胃阴不足之滋养药
胃喜润恶燥,若胃阴亏虚,可见口干咽燥、饥不欲食、干呕呃逆、舌红少苔,此类药材能养阴生津、润燥和中。
-
沙参
性微寒,归肺、胃经,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适用于胃阴不足的口干咽燥、食欲不振、干呕呃逆,或肺热燥咳,沙参含沙参皂苷、多糖,能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用量10-15g,反藜芦。 -
麦冬
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清心,适用于胃阴不足的津伤口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或肺热燥咳,麦冬含麦冬多糖、甾体皂苷,具有抗溃疡、调节免疫作用,用量10-15g,感冒风寒、痰湿咳嗽者忌用。 -
石斛
性微寒,归胃、肾经,功效益胃生津、滋阴清热,适用于热病伤津的口干烦渴、胃阴不足的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石斛含石斛碱、多糖,能促进胃黏膜修复,增强胃动力,用量6-12g,湿温病未化燥者忌用。
常用治胃中草药材简表
分类 | 代表药材 | 性味归经 | 主要功效 | 适用症状 | 用法用量(参考) | 注意事项 |
---|---|---|---|---|---|---|
健脾益气类 | 黄芪 | 微温,归脾、肺经 |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 脾胃气虚,食少便溏,倦怠乏力 | 3-10g | 实证、热证慎用 |
党参 | 平,归脾、肺经 | 补中益气,健脾益肺 | 脾胃虚弱,四肢乏力,食欲不振 | 10-30g | 气滞、湿热证忌用 | |
疏肝和胃类 | 柴胡 | 微寒,归肝、胆经 | 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 肝郁气滞,胸胁胀痛,脘腹胀痛 | 3-10g | 阴虚火旺者慎用 |
佛手 | 温,归肝、脾经 |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 肝胃不和,嗳气呕逆,食欲不振 | 3-9g | 气虚、阴虚者慎用 | |
清热燥湿类 | 黄连 | 寒,归心、胃经 |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 湿热中阻,脘腹痞满,胃火炽盛 | 2-5g | 脾胃虚寒者忌用 |
蒲公英 | 寒,归肝、胃经 |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 热毒蕴结,胃脘灼痛,口苦咽干 | 10-15g | 脾胃虚寒者慎用 | |
温中散寒类 | 干姜 | 热,归脾、胃经 |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 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 3-10g | 阴虚内热者忌用 |
高良姜 | 热,归脾、胃经 | 温中散寒,止痛 | 胃寒脘腹冷痛,呕吐吞酸 | 3-6g | 阴虚有热者忌用 | |
养阴益胃类 | 沙参 | 微寒,归肺、胃经 |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 胃阴不足,口干咽燥,饥不欲食 | 10-15g | 反藜芦,风寒咳嗽者忌用 |
麦冬 | 微寒,归心、胃经 |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 胃阴津伤,口干烦渴,干呕呃逆 | 10-15g | 感冒风寒、痰湿咳嗽者忌用 |
相关问答FAQs
Q1:中草药治疗胃病需要多长时间见效?
A:中草药治疗胃病的效果因病情、体质、用药方案而异,急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轻症,通常用药3-7天可缓解症状;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慢性病,需坚持服用1-3个月,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修复黏膜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若用药2周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加重、新发不适(如剧烈腹痛、黑便等),需及时就医调整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Q2:哪些人群不适合用中草药治疗胃病?
A:以下人群需慎用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草药:①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部分药材(如麝香、莪术、大黄等)可能引起流产或影响胎儿发育,需严格避免;②过敏体质者:对花粉、植物蛋白过敏者,易对中草药过敏,用药前需做过敏测试;③肝肾功能不全者:部分药材(如关木通、广防己等)含肾毒性成分,需谨慎选择;④实热证、阴虚火旺者:误用温热药(如干姜、吴茱萸)会加重“上火”症状;⑤儿童、老年人:体质较弱,对药物耐受性低,需减量使用,并密切观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