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鼻为肺之窍,鼻涕是鼻窍分泌的津液,正常情况下具有润泽鼻窍、抵御外邪的作用,若分泌异常则反映脏腑功能失调。“六鼻涕”是中医根据鼻涕的色、质、量、味等特征进行的辨证分类,常见有清涕、浊涕、黄涕、白涕、腥臭涕、血涕六种,分别对应不同的病因病机,临床需通过辨证论治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现将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六鼻涕的中医辨证与治疗
(一)清涕:风寒束表,肺气失宣
特点:鼻涕清稀、量多,如水样,遇寒加重,伴鼻塞、喷嚏、怕冷、头痛、舌淡苔薄白等。
病因病机: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肺卫,肺气失于宣发肃降,津液不布,上泛鼻窍,故清涕涟涟。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通窍。
方药:桂枝汤合苍耳子散加减,药用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苍耳子、辛夷花、白芷、薄荷,若鼻塞甚者加细辛、石菖蒲以温通鼻窍;若兼湿浊者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湿。
外治:可配合针灸,取迎香、风池、肺俞、列缺穴,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分钟;或用热盐熨鼻,以温通经络。
(二)浊涕:风邪郁肺,湿浊内停
特点:鼻涕黏稠、呈白色或灰白色,不易擤出,伴鼻塞、嗅觉减退、头重昏沉、胸闷、舌淡苔白腻等。
病因病机:风邪袭肺,肺气郁滞,津液输布失常,聚而成湿;或脾失健运,湿浊内生,上扰鼻窍,故涕浊黏稠。
治法:疏风宣肺,健脾化湿。
方药:苍耳子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药用苍耳子、辛夷花、白芷、薄荷、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桔梗、甘草,若湿浊重者加厚朴、陈皮以燥湿行气;若鼻塞甚者加石菖蒲、路路通以通窍活络。
外治:推拿按摩,揉按迎香穴(鼻翼旁0.5寸)、印堂穴(两眉头连线中点)、肺俞穴(第3胸椎旁开1.5寸),每次5-10分钟,每日2次,以助通窍化湿。
(三)黄涕:风热犯肺,热灼津液
特点:鼻涕黄稠、量少,或有腥味,伴鼻塞、发热、咽喉肿痛、口渴、舌红苔薄黄等。
病因病机: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入里化热,热邪灼伤肺津,炼液为涕,故黄稠而腥。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苍耳子、辛夷花、芦根、甘草,若热毒甚者加黄芩、栀子以清热解毒;若鼻涕带血者加白茅根、侧柏叶以凉血止血。
外治:可用辛夷花、金银花、薄荷各10g,煎水熏鼻并漱口,每日2次,以清热解毒通窍;或取曲池、合谷、肺俞穴,用泻法针刺,每日1次。
(四)白涕:脾肺气虚,鼻窍失养
特点:鼻涕白稠如蛋清,或呈豆腐渣样,病程较长,伴鼻塞、嗅觉减退、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纳差便溏、舌淡苔白等。
病因病机:肺气虚则卫外不固,鼻窍失于温煦;脾气虚则运化失职,湿浊凝聚鼻窍,故涕白黏稠,缠绵难愈。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通窍。
方药: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白术、防风、党参、陈皮、升麻、柴胡、苍耳子、辛夷花、甘草,若湿浊甚者加茯苓、薏苡仁以健脾渗湿;若鼻塞甚者加路路通、丝瓜络以活血通窍。
外治:艾灸足三里(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肺俞、脾俞穴,每次每穴15分钟,每日1次,以温补脾肺;或用黄芪、党参各20g,煎水内服,补益肺气。
(五)腥臭涕:胆腑郁热,湿热上蒸
特点:鼻涕黄绿或灰黑,有恶臭,量多,伴鼻塞、头痛、嗅觉丧失、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腻等。
病因病机:情志不畅,肝胆郁火,循经上扰;或湿热内蕴,熏蒸鼻窍,灼腐肌膜,肉腐成脓,故涕臭难闻。
治法:清胆泻热,利湿排脓。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当归、生地、苍耳子、藿香、薏苡仁、鱼腥草,若脓涕多者加皂角刺、穿山甲以排脓通窍;若头痛甚者加川芎、白芷以活血止痛。
外治:可用鱼腥草、黄连、黄芩各15g,煎水过滤后滴鼻,每日3-5次,以清热解毒利湿;或配合上颌窦穿刺冲洗,清除脓涕。
(六)血涕:肺经燥热,阴虚火旺
特点:鼻涕中带血丝,或涕中混血,鼻干燥、疼痛,伴口干咽燥、咳嗽少痰、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
病因病机:外感燥邪,耗伤肺津,鼻窍失于濡养;或久病耗伤阴液,虚火内生,灼伤鼻络,故血涕。
治法: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药用桑叶、石膏、杏仁、麦冬、阿胶(烊化)、枇杷叶、白茅根、侧柏叶、甘草,若阴虚甚者加沙参、玉竹以养阴生津;若血量多者加三七粉(冲服)以化瘀止血。
外治:可用生地、白茅根各30g,煎水冷敷鼻梁,每日2次,以凉血止血;或取上星、迎香、合谷穴,用平补平泻法针刺,每日1次。
六鼻涕辨证简表
鼻涕类型 | 主要特点 | 核心证型 | 治法 | 代表方药 | 外治法推荐 |
---|---|---|---|---|---|
清涕 | 清稀量多,遇寒加重 | 风寒束表,肺气失宣 | 疏风散寒,宣肺通窍 | 桂枝汤合苍耳子散 | 针刺迎香、风池;热盐熨鼻 |
浊涕 | 白黏灰白,不易擤出 | 风邪郁肺,湿浊内停 | 疏风宣肺,健脾化湿 | 苍耳子散合参苓白术散 | 推拿迎香、肺俞;熏鼻漱口 |
黄涕 | 黄稠腥味,伴咽痛 | 风热犯肺,热灼津液 | 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 银翘散 | 针刺曲池、合谷;辛夷花熏鼻 |
白涕 | 白稠如蛋清,病程长 | 脾肺气虚,鼻窍失养 | 健脾补肺,益气通窍 | 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 | 艾灸足三里、肺俞 |
腥臭涕 | 黄绿灰黑,恶臭 | 胆腑郁热,湿热上蒸 | 清胆泻热,利湿排脓 | 龙胆泻肝汤 | 鱼腥草滴鼻;上颌窦冲洗 |
血涕 | 涕中带血,鼻干燥 | 肺经燥热,阴虚火旺 | 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 清燥救肺汤 | 生地白茅根冷敷;针刺上星 |
中医治疗的整体原则
中医治疗六鼻涕强调“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需结合鼻涕的色、质、量、味及全身症状(如寒热、虚实、脏腑功能)综合判断,不可仅凭鼻涕类型用药,同时注重内外合治,中药内调脏腑功能,针灸、推拿、外用药物等局部改善症状,标本兼顾,患者需注意避免外邪侵袭(如防寒保暖、戴口罩),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腻之品,保持鼻腔清洁,以助疗效巩固。
相关问答FAQs
Q1:中医治疗六鼻涕需要多长时间见效?
A1:见效时间因证型、病程及个体差异而异,一般而言,外感证(如清涕、黄涕)病程较短,若辨证准确,治疗3-5天即可改善;内伤证(如白涕、血涕)多因脏腑功能失调,病程较长,需1-2周甚至更长时间调理,若治疗1周后症状无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Q2:日常如何调理预防鼻涕异常?
A2:预防鼻涕异常需从“护鼻、调脏腑、避外邪”三方面入手:①护鼻: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保持湿润;避免用力擤鼻、挖鼻。②调脏腑:饮食有节,多食健脾润肺之品(如山药、梨、百合),忌生冷辛辣;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耗伤阴液。③避外邪:季节交替时注意增减衣物,避免风寒、风热侵袭;过敏体质者远离花粉、尘螨等过敏原,若素体脾肺气虚,可长期服用玉屏风颗粒、参苓白术散等调理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