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子药材有哪些功效、适用人群、用法用量及禁忌?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药材种类 正文

“九味子”可能为“五味子”的别称或笔误,传统中药中以“五味子”应用最为广泛,其性味酸甘温,归肺、心、肾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之效,是临床常用的一味补益兼收涩药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五味子的相关内容。

九味子药材

名称与来源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称“北五味子”,主产于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品质优,为《中国药典》收载的正品;后者称“南五味子”,主产于西南、华中地区,果实较小,功效略逊于北五味子,二者均以粒大、果皮紫红、肉厚、味酸甘者为佳。

植物形态与生长习性

北五味子为落叶木质藤本,长可达5-10米,小枝褐色,有皮孔;单叶互生,叶柄细长,叶片广椭圆形或倒卵形,边缘有细齿,叶表深绿,叶背淡绿;花单性,雌雄异株,乳白色或淡粉色,芳香;果穗下垂,球形或卵球形,成熟时果实深红色,表面有光泽,内含1-2粒肾形种子,种皮淡褐色,其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适宜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常生于林缘、灌丛中,人工栽培可搭架生长。

产地与采收加工

北五味子主产于东北长白山区、小兴安岭等地,辽宁清原、吉林靖宇为道地产区;南五味子主产于陕西、河南、甘肃、四川等地,传统采收期为秋季果实呈紫红色时(霜降前后),此时有效成分积累最充分,采收时剪果穗,除去果柄,置通风处阴干或晒干,忌暴晒,以免油胞破裂;若需加工,可蒸10分钟(杀酶,保存有效成分),再晒至全干,成品以“粒大、肉厚、有油性、味酸甘”为标准。

炮制方法与作用

五味子的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侧重亦有差异,具体如下表所示:

九味子药材

炮制方法 操作要点 炮制作用
生五味子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长于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不止
醋五味子 取净五味子,用米醋拌匀,闷润至透,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凉(每100kg五味子用米醋20kg) 醋制增强酸收敛涩之效,尤适用于遗精滑精、尿频遗尿
蜜五味子 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拌入净五味子中,闷润,文火炒至不粘手,取出放凉(每100kg五味子用炼蜜25kg) 蜜制甘缓润肺,增强润肺止咳之功,适用于肺虚燥咳、咳痰不多
酒五味子 取净五味子,用黄酒拌匀,闷润至透,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凉(每100kg五味子用黄酒20kg) 酒制引药上行,增强宁心安神之效,适用于心悸失眠、健忘

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

性温,味酸、甘;归肺、心、肾经。
核心功效

  1. 收敛固涩:治肺肾两虚之喘咳(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配伍细辛、干姜(如《伤寒论》小青龙汤);治肾虚遗精、滑精,配伍桑螵蛸、沙苑子(如《医方集解》桑螵蛸散);治脾肾阳虚之五更泄泻,配伍补骨脂、肉豆蔻(如《证治准绳》四神丸);治自汗、盗汗,配伍黄芪、麻黄根(如《丹溪心法》牡蛎散)。
  2. 益气生津:治热病伤津、口渴咽干,配伍麦冬、生地(如《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治气阴两虚之消渴,配伍人参、天花粉(如《千金方》五味子汤)。
  3. 补肾宁心:治心肾两虚之心悸失眠、健忘,配伍酸枣仁、柏子仁(如《摄生秘剖》天王补心丹);治心阴不足、心火亢盛之烦躁不安,配伍麦冬、丹参(如《温病条辨》清营汤)。

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主要化学成分

  • 木脂素类: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五味子素等,为保肝、抗氧化核心成分;
  • 挥发油:柠檬烯、α-蒎烯等,具抑菌、祛痰作用;
  • 有机酸:柠檬酸、苹果酸等,参与能量代谢;
  • 多糖:增强免疫调节功能;
  • 维生素类:维生素C、E等,协同抗氧化。

药理作用

  1. 保肝降酶:木脂素可促进肝糖原合成,抑制肝细胞损伤,降低血清转氨酶,用于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如联苯双酯即为五味子乙素衍生物);
  2. 抗氧化抗衰老: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延缓皮肤和组织衰老;
  3. 调节中枢神经:镇静、抗焦虑,改善睡眠质量,增强记忆力;
  4. 心血管保护: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肌缺血;
  5. 增强免疫: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6. 抗菌消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流感病毒等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与配伍

  1.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配伍黄芪、细辛、半夏);
  2.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腹泻(配伍白术、茯苓、炮姜);
  3.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失眠(配伍酸枣仁、合欢皮、远志);
  4.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配伍决明子、丹参、葛根);
  5. 肝病辅助治疗:慢性肝炎、脂肪肝(配伍柴胡、茵陈、白芍)。

使用注意与禁忌

  • 禁忌人群:外感咳嗽、麻疹初起、实热内盛者忌用(因酸收敛邪,使病邪不易透解);胃酸过多、溃疡病患者慎用(避免加重胃黏膜刺激);
  • 配伍禁忌: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
  • 用量用法:内服煎汤,2-6g;研末吞服,1-3g;入丸散剂适量,外可研末调敷;
  • 不良反应:过量服用(>15g/日)可能引起胃部不适、反酸、食欲减退;长期大量服用可能致肝功能异常(含联苯环辛烯类成分,需监测肝功能)。

现代研究与资源开发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五味子在保肝、抗氧化、神经保护等方面具有明确作用,已开发成多种中成药(如五味子糖浆、护肝片)及保健品(如五味子胶囊、抗疲劳口服液),随着野生资源减少,人工栽培技术日益成熟,主产区已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GAP),确保药材质量稳定,五味子提取物在功能性食品、化妆品领域的应用逐渐拓展,如添加抗氧化成分的护肤品、增强免疫的功能性饮料等。

九味子药材

FAQs

Q1:五味子适合哪些人群长期服用?长期服用需要注意什么?
A1:五味子适合久咳虚喘、易自汗盗汗、心悸失眠、肾虚遗精、慢性肝炎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长期服用需注意:① 控制剂量,一般每日不超过6g;② 避免空腹服用,减少胃部刺激;③ 定期监测肝功能(尤其肝病患者);④ 若出现胃痛、反酸等不适,需立即停用并咨询医师。

Q2:五味子与南五味子如何区分?功效有何差异?
A2:区分要点:① 北五味子:果实较大(直径5-8mm),紫红色,果肉厚,有油性,味酸甘;主产于东北,为药典正品。② 南五味子:果实较小(直径3-5mm),红褐色或暗红色,果肉薄,油性少,味微酸;主产于华中、西南,功效差异:北五味子收敛固涩、补益之力较强,尤适于重症虚证;南五味子偏于理气、活血,敛涩力稍弱,常用于轻症或兼气滞血瘀者,临床应用时需根据病情选择,避免混用。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降压利尿的中草药有哪些?
« 上一篇 09-03
中医治疗尿频为何能获奇效?辨证施治的关键奥秘是什么?
下一篇 » 09-0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