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子失音在中医学中称为“喑”或“失音”,是指声音嘶哑甚至完全不能出声的病症,中医认为,声音的产生与肺、肾、肝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肺主气、司声音,肾藏精、主纳气,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故失音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导致肺气失宣、肾精亏虚、肝气郁滞或痰浊阻滞而成,中医治疗失音强调辨证论治,结合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疗法,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
病因病机
中医将失音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失音多因风热或风寒袭肺,肺气壅遏,声道不利,如《景岳全书》云:“喑哑之病,当知虚实……暴喑多实,久喑多虚。”风热犯肺者,常伴咽喉肿痛、发热、咳嗽;风寒袭肺者,多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喉痒干咳,内伤失音则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肺肾阴虚者,虚火灼金,声道失养,表现为声音嘶哑、口干咽燥、腰膝酸软;气滞血瘀者,肝气郁结或瘀血阻滞,声道不畅,常见声带小结、息肉,伴胸闷胁痛;痰浊阻滞者,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气互结咽喉,可见声音重浊、痰多黏稠。
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失音的核心是“辨证施治”,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相应治法与方药,具体如下表所示:
证型 | 主要症状 | 治法 | 代表方药 | 针灸主穴 |
---|---|---|---|---|
风热犯肺证 | 声音嘶哑,咽喉肿痛,发热,咳嗽痰黄,舌红苔薄黄 | 疏风清热,利咽开音 | 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桔梗、甘草) | 天突、廉泉、合谷、曲池 |
风寒袭肺证 | 声音嘶哑,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喉痒,咳痰白稀 | 疏风散寒,宣肺开音 | 六味汤加减(荆芥、防风、桔梗、甘草、僵蚕、薄荷) | 天突、列缺、风池、肺俞 |
肺肾阴虚证 | 声音嘶哑日久,咽干微痛,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 | 滋阴润肺,利咽开音 | 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生地、熟地、麦冬、玄参、桔梗、甘草) | 天突、太溪、照海、肾俞 |
气滞血瘀证 | 声音嘶哑持久,声带小结或息肉,咽部异物感,舌暗有瘀斑 | 活血化瘀,行气开音 | 会厌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桔梗、甘草、枳壳) | 天突、膈俞、太冲、合谷 |
痰浊阻滞证 | 声音重浊,痰多黏稠,胸闷,舌苔白腻 | 燥湿化痰,利咽开音 | 二陈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桔梗、浙贝母) | 天突、丰隆、脾俞、足三里 |
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 针灸治疗:除主穴外,可配穴加减,如风热加大椎、外关放血;阴虚加三阴交;气滞加太冲,毫针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艾灸适用于风寒或虚寒证,常选肺俞、风门、足三里等穴,温和灸15-20分钟。
- 推拿按摩:按揉天突穴(胸骨上窝正中)1-2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拿捏风池、风府穴,缓解颈部肌肉紧张;点按合谷、太溪穴,调和气血,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
- 穴位贴敷:对于虚寒型失音,可将肉桂、吴茱萸、细辛等研末,用姜汁调成糊状,贴敷于天突、肺俞等穴,每次4-6小时,每日1次。
- 食疗调理:根据证型选择食疗方,如风热型用梨炖川贝(雪梨1个,川贝母3g,冰糖适量,隔水炖30分钟);阴虚型用百合银耳粥(百合15g,银耳10g,大米50g,煮粥服用);痰浊型用陈皮茯苓粥(陈皮10g,茯苓15g,大米50g,煮粥服用)。
日常调护
- 饮食禁忌:忌辛辣、油炸、过甜过咸食物,避免烟酒刺激,多饮温水或蜂蜜水,保持咽喉湿润。
- 用嗓习惯:避免长时间大声喊叫或过度用嗓,说话时注意语速适中,声带休息对恢复至关重要。
- 情志调节:肝气郁滞者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舒缓情绪。
-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诱发失音。
相关问答FAQs
Q1:嗓子失音可以吃水果吗?需要注意什么?
A1:可以吃水果,但需根据证型选择,风热、阴虚型适合吃梨、荸荠、枇杷等清热润肺的水果;风寒型宜吃生姜、葱白等温性食物,避免生冷水果如西瓜、香蕉;痰浊型应少吃橘子、芒果等易生痰的水果,总体建议常温食用,避免过凉刺激咽喉。
Q2:中医治疗失音一般多久能见效?如果长期不愈怎么办?
A2:治疗时间因病情轻重和证型而异,外感失音(如感冒引起)通常在3-5天内缓解,内伤失音(如慢性喉炎、声带小结)需1-2周甚至更长时间,若超过2周症状无改善,建议及时做喉镜检查,排除声带息肉、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同时调整治疗方案,如配合中药雾化、物理疗法等,综合调理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