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颌下腺炎是指颌下腺因反复感染、导管阻塞或腺体功能异常导致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以颌下区反复肿胀、疼痛,进食时加剧,可触及肿大腺体,挤压腺体可见导管口溢脓或黏液为主要表现,西医治疗多以抗生素、导管扩张或手术切除为主,但易复发,中医学将本病归为“颔痈”“痰核”范畴,认为其发病与肝脾肾功能失调、痰湿瘀毒互结于颌下相关,通过辨证论治内服中药、结合外治法及调护,可有效改善症状、减少复发。
中医对慢性颌下腺炎的病因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慢性颌下腺炎的病位在颌下,与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核心病机为“痰、湿、热、瘀、虚”互结:
- 情志不畅,肝郁气滞:长期抑郁恼怒,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津液不布,凝聚成痰,痰气互结于颌下,发为肿胀;
-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痰浊互结,循经上攻颌下;
- 外感邪毒,瘀阻脉络:口腔不洁或外感风热毒邪,热毒循经搏结于颌下,气血瘀滞,痰热互结,日久则腺体肿硬不消;
- 病久正虚,痰瘀留滞:病程日久,正气亏虚(脾虚、肾虚),无力推动气血运行,痰瘀互结,缠绵难愈。
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慢性颌下腺炎的辨证需结合症状、舌脉、病程长短及全身表现,常见证型及治疗如下:
证型 | 主要症状 | 舌脉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加减 |
---|---|---|---|---|---|
肝郁痰凝型 | 颌下区肿胀不适,触之有结块,皮色不变,情绪抑郁或烦躁时加重,伴胸闷、善太息,进食时略有胀痛 | 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 逍遥散加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薄荷、生姜、甘草) |
加半夏、陈皮、浙贝母、夏枯草化痰散结;加郁金、香附理气解郁;疼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行气止痛。 |
痰热互结型 | 颌下区红肿热痛,可触及波动感,伴口干口苦、大便秘结,挤压腺体可见导管口溢脓或黏稠液体 |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化痰,解毒散结 | 清胃散合二陈汤(《兰室秘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黄连、升麻、生地、丹皮、当归、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
加蒲公英、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加天花粉、浙贝母化痰散结;肿痛甚加皂角刺、穿山甲活血消痈;便秘加枳实、大黄通腑泻热。 |
脾虚痰凝型 | 颌下区反复肿胀,皮色不变,按压有囊性感,伴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 | 脉濡滑 | 健脾益气,化痰散结 | 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
加黄芪、山药健脾益气;加桂枝、白芥子温化痰湿;加莪术、丹参活血化瘀以防痰瘀互结;食欲不振加焦山楂、鸡内金消食导滞。 |
中医特色外治法
内服中药的同时,配合外治法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
-
中药外敷:
- 适应证:颌下区肿胀、疼痛明显,无破溃者。
- 方药:芙蓉叶、大黄、黄柏、天花粉、芒硝各等份(比例为2:2:2:2:1),共研细末,用蜂蜜或醋调糊状,均匀敷于患处(避开皮肤破损处),厚约0.5cm,每日1次,每次4-6小时。
- 作用:芙蓉叶、大黄清热解毒,黄柏、天花粉燥湿化痰,芒硝软坚散结,蜂蜜调和药性、缓急止痛。
-
针灸治疗:
- 选穴:主穴取颊车(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咀嚼时隆起处)、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足三里(外膝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丰隆(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配穴:肝郁型加太冲(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痰热型加曲池(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外侧端),脾虚型加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操作:常规消毒后,毫针直刺,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3-5天行下一疗程。
- 作用:颊车为局部取穴,疏通颌下经络;合谷为“面口合谷收”,清泻阳明热毒;足三里、丰健健脾化痰、调和气血;配穴调和肝脾、清热散结。
-
中药含漱与导管冲洗:
- 适应证:导管口轻微红肿、溢脓或黏液者。
- 方药:金银花、蒲公英、薄荷、甘草各10g,煎煮取汁,待温后含漱,每次3-5分钟,每日3-4次;或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导管后,注入黄连素液(0.1g黄连素溶于5ml生理盐水),每周2次。
- 作用:清热解毒、消炎止痛,减少导管内细菌滋生,缓解导管阻塞。
调护与预防
慢性颌下腺炎的复发与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需注重调护:
- 饮食调摄:忌食辛辣刺激(辣椒、花椒)、肥甘厚味(肥肉、油炸食品)、海鲜发物(虾蟹、羊肉)及酸性食物(醋、柠檬、山楂),以免助湿生热或刺激唾液分泌;多饮温开水,每日1500-2000ml,稀释唾液、减少导管阻塞;多食新鲜蔬菜(芹菜、苦瓜)、水果(梨、苹果)及健脾化痰食物(山药、薏米、白萝卜)。
- 口腔卫生:每日早晚刷牙,饭后用淡盐水或含漱液漱口,清除食物残渣;定期洁牙(每6-12个月1次),预防牙周炎;戒烟酒,减少口腔黏膜刺激。
- 情志调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抑郁、恼怒,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练太极拳等方式调节情绪,避免肝气郁结。
- 生活起居: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注意保暖,避免外感风热邪气;若出现颌下区肿痛加剧、发热或导管口溢脓增多,需及时就医。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慢性颌下腺一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见效?
答:慢性颌下腺的治疗周期因病情轻重、证型及个体差异而异,轻者(病程短、症状轻微)经1-2个疗程(每个疗程10-15天)规范治疗,可明显缓解肿胀、疼痛症状;中重度者(病程长、反复发作、腺体肿硬)需3-5个疗程,部分患者需配合外治法及调护才能控制复发,一般而言,肝郁痰凝型对治疗反应较快,脾虚痰凝型因正气亏虚,需较长时间调理,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医生根据症状变化调整方药,若2个疗程后症状无改善,建议结合颌下腺超声、导管造影等检查,排除导管结石、腺体占位等器质性病变。
问:慢性颌下腺患者在饮食上有哪些禁忌?哪些食物有助于调理?
答:禁忌食物:①辛辣刺激类(辣椒、花椒、芥末),易生热助湿,加重肿胀;②肥甘厚味类(肥肉、油炸食品、奶油),易损伤脾胃,滋生痰湿;③海鲜发物类(虾蟹、带鱼、羊肉),易诱发过敏或加重炎症;④酸性食物(醋、柠檬、山楂、话梅),可刺激唾液大量分泌,若导管不畅易诱发疼痛或肿胀;⑤过烫、过硬食物,易损伤口腔黏膜及导管口。
调理食物:根据辨证分型选择:①肝郁痰凝型:宜食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之品,如玫瑰花茶(疏肝)、陈皮粥(理气化痰)、白萝卜汤(化痰)、海带(软坚散结);②痰热互结型:宜食清热化痰、解毒之品,如绿豆汤(清热)、荸荠梨汁(化痰利咽)、蒲公英粥(解毒)、苦瓜(清热燥湿);③脾虚痰凝型:宜食健脾益气、化痰利湿之品,如山药薏米粥(健脾)、黄芪炖鸡(益气)、茯苓饼(利湿)、陈皮炒瘦肉(理气化痰),每日保证充足饮水,以温开水为宜,避免饮用含糖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