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血见愁图中血见愁的药用功效具体指什么?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血见愁,又名山藿香、荔枝草,为唇形科植物荔枝草(Salvia plebeia R. Br.)的全草,是我国传统中草药中一味常用的止血药,其名“血见愁”,顾名思义,因具良好的止血功效而得名,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生于山坡、路旁、田野等处,历代医籍中对血见愁多有记载,如《本草纲目拾遗》称其“治吐血、衄血、下血”,足见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本文将从形态特征、药用价值、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结合传统经验与现代研究,对血见愁进行详细介绍,并附上识别要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味“止血良药”。

中草药血见愁图

形态特征

血见愁为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其各部位特征鲜明,易于识别,具体如下表所示:

部位 特征描述
圆锥形,略木质化,表面黄棕色,断面黄白色,有须根
方形,直立或斜生,高15-90cm,密被短柔毛,节部明显膨大,上部多分枝
对生,叶片呈卵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6cm,宽1-3cm,先端钝或尖,基部楔形,边缘具圆锯齿,叶面深绿色,叶背淡绿色,两面均被短柔毛
轮伞花序,多花密集组成假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钟形,二唇形,上唇3齿,下唇2齿,花冠紫色或淡紫色,二唇形,上唇直立,下唇3裂,中裂片最大
小坚果,卵圆形,褐色,光滑,包于宿存花萼内

药用价值

血见愁性辛、苦,微寒,归肺、肝、脾经,具有止血、活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之功效,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其止血作用不仅限于收敛止血,更能“活血止血”,即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消散瘀滞而达到止血目的,尤其适用于因血瘀、血热引起的出血症,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等。《江西民间草药》记载血见愁“治肺热咳血、鼻出血、胃溃疡出血”,常配伍仙鹤草、白茅根等止血药同用;对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则取其活血消肿之功,单味捣烂外敷或配伍当归、赤芍等内服。

现代药理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血见愁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如芹菜素、木犀草素)、酚酸类(如迷迭香酸)、三萜类及挥发油等,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作用,能减轻炎症因子对血管壁的损伤,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增强止血效果;迷迭香酸则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促进凝血因子活性,发挥双重止血机制,血见愁的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其清热解毒功效得到了现代实验的佐证。

中草药血见愁图

用法用量与注意事项

血见愁的用法多样,内服可煎汤,常用量为15-30g,鲜品可用至60g;或研末冲服,每次3-6g,外用时,取鲜品捣烂敷于患处,或干品研末撒布伤口,治外伤出血,可将新鲜血见愁洗净捣烂,直接敷于创面,用纱布包扎;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可配伍益母草、阿胶等,水煎服。

需注意,血见愁性微寒,脾胃虚寒者不宜长期大量服用,以免引起腹泻,孕妇慎用,因其活血作用可能增加流产风险;对血见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应先做皮肤过敏试验;出血量较大时应及时就医,血见愁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忌食辛辣、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血见愁和白茅根都是止血药,两者有什么区别?
解答:血见愁与白茅根均具止血功效,但性味归经与适用症不同,血见愁性辛、苦,微寒,归肺、肝、脾经,长于“活血止血”,适用于血瘀、血热引起的出血,如外伤出血、崩漏伴血块者,兼能消肿止痛;白茅根性甘、寒,归肺、胃、膀胱经,以“凉血止血、清热利尿”见长,适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出血,如鼻衄、咯血、尿血,兼治热病烦渴、水肿,简言之,血见愁偏于活血化瘀止血,白茅根偏于凉血止血利尿,需根据出血病因辨证选用。

中草药血见愁图

问题2:血见愁可以长期泡水喝吗?
解答:不建议长期泡水喝,血见愁性微寒,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不适,其用药需根据体质和病情,若为短期止血或辅助治疗,可在医师指导下短期使用;若需长期调理,应配伍温中健脾的药物(如生姜、大枣)以制约其寒性,并定期复诊,调整用药方案,血见愁的剂量也需控制,日常保健用量不宜过大,一般干品每日不超过10g。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医治疗足麻木
« 上一篇 09-03
清肝胆湿热的中草药有哪些?如何正确选用与搭配?
下一篇 » 09-0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