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肝胆湿热的中草药有哪些?如何正确选用与搭配?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位置: 首页 中草药辨别 正文

肝胆湿热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型,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辛辣、饮酒),导致湿热蕴结于肝胆,疏泄失常所致,临床以胁肋胀痛、口苦、厌食、腹胀、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调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见黄疸、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男性可见睾丸肿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疗当以清利肝胆湿热为基本原则,常用中草药多具苦寒之性,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利胆退黄,同时需配伍疏肝理气、健脾渗湿之品,以增强疗效并顾护脾胃,以下为常用清肝胆湿热的中草药及其具体应用。

清肝胆湿热的中草药

常用清肝胆湿热的中草药

  1. 龙胆草
    性味苦寒,归肝、胆、膀胱经,为清肝胆湿热之要药,尤善清下焦湿热,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主治肝胆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带下黄臭,以及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胁痛口苦,内服煎汤,常用量3-6g,过量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2. 黄芩
    性味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长于清中上焦湿热,主治肺热咳嗽、湿热黄疸、泻痢、热淋,肝胆湿热之胁痛口苦常配伍栀子、茵陈,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3. 栀子
    性味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能清三焦湿热,尤善泻肝胆实火,主治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肝胆湿热之胁痛常与柴胡、黄芩配伍,煎服5-10g,炒焦止血,脾虚便溏者忌用。

  4. 茵陈
    性味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为治黄疸要药,功专清利湿热、利胆退黄,无论阳黄(湿热黄疸)还是阴黄(寒湿黄疸,需配温药),均可应用,尤善治肝胆湿热所致的皮肤、巩膜黄染、小便短赤,煎服6-15g,外用适量,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5. 金钱草
    性味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既能利湿退黄,又能利尿通淋、解毒消肿,为治疗肝胆结石、胆囊炎及湿热淋证的要药,主治肝胆湿热之黄疸、胆结石、胆囊炎,以及湿热淋证、痈肿疔疮,煎服15-30g,大剂量可用至60g,脾胃虚寒者慎用。

    清肝胆湿热的中草药

  6. 柴胡
    性味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功善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为疏肝理气之要药,肝胆湿热常因肝气郁结而加重,故需配伍柴胡以调畅气机,使湿热有外泄之机,常与黄芩、半夏配伍(如小柴胡汤加减),煎服3-10g,醋制可增强疏肝止痛作用,真阴亏损、肝阳上亢者忌用。

  7. 车前子
    性味甘寒,归肝、肾、肺、小肠经,能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善导湿热从小便而出,主治湿热淋证、水肿尿少、暑湿泄泻,肝胆湿热之黄疸、目赤肿痛常配伍泽泻、木通,煎服9-15g(包煎),肾虚遗滑者慎用。

  8. 泽泻
    性味甘寒,归肾、膀胱经,功专利水渗湿、泄热,能清下焦湿热,常与车前子、茯苓同用以增强利湿之效,主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肝胆湿热之黄疸配伍茵陈、栀子可退黄,煎服6-10g,肾虚精滑者忌用。

  9. 黄连
    性味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力强,尤善清中焦湿热,并能清泻肝火,主治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肝胆湿热之胁痛、口苦常与吴茱萸配伍(左金丸),煎服2-5g,过量易伤胃气,脾胃虚寒者忌用。

  10. 苦参
    性味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利尿,善治湿热泻痢、黄疸、带下阴痒,以及湿疹、皮肤瘙痒,肝胆湿热之胁痛常配伍龙胆草、栀子,外用可煎汤熏洗患处,煎服5-10g,脾胃虚寒者忌用,反藜芦。

    清肝胆湿热的中草药

核心中草药简表

草药名称 性味归经 主要功效 主治病症 常用用量(煎服)
龙胆草 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胁痛口苦、阴肿阴痒、黄疸 3-6g
黄芩 苦寒,归肺、胆、脾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湿热黄疸、胁痛、肺热咳嗽 3-10g
栀子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黄疸、淋证、胁痛心烦 5-10g
茵陈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黄疸(阳黄、阴黄)、胆囊炎 6-15g
金钱草 甘咸微寒,归肝、胆经 利湿退黄,利尿通淋 胆结石、黄疸、湿热淋证 15-30g
柴胡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肝郁胁痛、少阳寒热 3-10g
车前子 甘寒,归肝、小肠经 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 湿热淋证、黄疸、目赤肿痛 9-15g(包煎)
泽泻 甘寒,归膀胱、肾经 利水渗湿,泄热 水肿、淋浊、黄疸 6-10g

配伍原则与注意事项

配伍原则:肝胆湿热治疗需“清热与利湿并用”,因湿热互结,单清热则湿不除,单利湿则热不清,同时需配伍疏肝理气药(如柴胡、郁金)以助肝胆疏泄,配伍健脾药(如茯苓、白术)以防苦寒伤脾,若热重于湿,重用黄芩、栀子等清热药;湿重于热,重用茯苓、薏苡仁等利湿药;兼黄疸者,重用茵陈、金钱草利胆退黄。

注意事项:苦寒之品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慎用或配伍健脾药;中病即止,避免久服;孕妇慎用活血、通利之品(如木通、大黄);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饮酒,以免助湿生热。

相关问答FAQs

问:清肝胆湿热的中草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不建议长期服用,清肝胆湿热的中草药多性味苦寒,长期服用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寒症状,临床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一般疗程不超过2-4周,症状缓解后应改为健脾祛湿或疏肝理气之品调理,脾胃虚弱者,可配伍茯苓、白术、陈皮等健脾药物,减轻苦寒之品对脾胃的损伤。

问:肝胆湿热患者除了中药治疗,还需要注意什么?
答:肝胆湿热患者需注重生活调护:①饮食忌辛辣刺激(辣椒、花椒)、肥甘厚味(肥肉、油炸食品)及饮酒,多食薏苡仁、赤小豆、绿豆、冬瓜等清淡利湿食物;②避免熬夜,保证23点至凌晨3点肝胆经当令时入睡,以助肝胆疏泄;③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可通过运动(如快走、太极拳)促进气血运行;④注意个人卫生,尤其外阴清洁,防止湿热下注;⑤定期复诊,根据症状变化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中草药血见愁图中血见愁的药用功效具体指什么?
« 上一篇 09-03
中医治疗内痔流血效果如何?有哪些特色方法?
下一篇 » 09-03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    2025年9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

动态快讯

热门文章

作者信息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