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是肛门直肠底部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静脉团,临床以便血、脱出、坠痛为主要表现,其中流血是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排便时滴血、射血或手纸带血,色鲜红,严重者可导致贫血,中医治疗内痔流血历史悠久,注重整体调节,通过辨证论治,内服外治相结合,能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复发,且副作用较小,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对内痔流血的理论认识
中医认为,内痔流血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坐久立、劳累过度、排便习惯不良等因素密切相关,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核心病机可概括为“湿热下注、气虚下陷、血热妄行、阴虚肠燥”。
- 湿热下注:过食辛辣肥甘,或饮酒过度,致湿热内生,下注大肠,热伤血络,血溢脉外,则便血色鲜红,肛门灼热肿痛。
- 气虚下陷:素体脾胃虚弱,或久泻久痢、劳累过度,致中气亏虚,统摄无权,血不归经,则便血色淡红,肛门坠胀,脱出难收。
- 血热妄行:情志不畅,肝郁化火,或外感风热邪毒,致血热壅盛,灼伤血络,则便血量多,色鲜红,伴口干舌红。
- 阴虚肠燥:热病伤阴,或久坐少动,致肠燥津亏,大便干结,擦伤脉络,则便血色淡红,伴大便干结、口干咽燥。
辨证分型与治疗
中医治疗内痔流血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治法与方药,同时配合外治法以提高疗效,常见证型、治法、方药及临床表现如下表所示:
证型 | 临床表现 | 治法 | 代表方剂 | 常用药物 |
---|---|---|---|---|
湿热下注型 | 便血色鲜红,量多,肛门灼热肿痛,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 槐角丸加减 | 槐角、地榆、黄芩、黄柏、赤芍、当归尾、枳壳、甘草 |
气虚下陷型 | 便血色淡红,肛门坠胀,痔核脱出,难以复位,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弱 |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 补中益气汤加减 | 黄芪、党参、白术、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甘草、生姜、大枣 |
血热妄行型 | 便血量多,色鲜红,呈喷射状,伴口干舌燥,心烦易怒,舌红绛苔黄,脉弦数 | 清热凉血,止血 | 凉血地黄汤加减 | 生地、赤芍、丹皮、槐花、地榆、黄芩、黄连、栀子、甘草 |
阴虚肠燥型 | 便血色淡红,大便干结如羊粪,伴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阴润燥,凉血止血 | 知柏地黄丸合槐角丸加减 | 知母、黄柏、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槐角、地榆 |
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一)内治法
根据辨证分型,内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止血、固脱的目的。
- 湿热下注型:以槐角丸为基础方,若肛门肿痛明显,可加金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若便秘,可加火麻仁、大黄以通腑泄热。
- 气虚下陷型:以补中益气汤为主,若脱出严重,可加枳壳、金樱子以升阳固脱;若血量多,可加阿胶、三七以养血止血。
- 血热妄行型:以凉血地黄汤加减,若出血量大,可加三七粉、仙鹤草以增强止血效果;若伴口苦胁痛,加龙胆草、郁金以清肝泻火。
- 阴虚肠燥型:以知柏地黄丸合槐角丸,若大便干结,加火麻仁、杏仁以润肠通便;若潮热盗汗,加地骨皮、白薇以滋阴清热。
中成药可选用槐角丸(清热凉血止血,适用于湿热下注型)、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适用于气虚下陷型)、三七片(化瘀止血,适用于各型出血,尤其血瘀者)。
(二)外治法
外治法是中医治疗内痔流血的重要手段,直接作用于患处,起效迅速,常用方法包括熏洗、外敷、栓剂、针灸等。
- 熏洗法: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止血生肌的作用,常用药物:苦参30g、黄柏20g、五倍子15g、芒硝15g、蒲公英20g、地榆20g,用法:将药物煎水,先熏后洗,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便后使用更佳,适用于湿热下注型、血热妄行型,肛门肿痛、出血明显者。
- 外敷法:将药物直接涂于患处或敷于肛门,常用药物:马应龙麝香痔疮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各型肿痛出血)、五倍子散(五倍子、冰片等,收敛止血,适用于出血不止)、黄连膏(黄连、当归等,清热燥湿,适用于湿热肿痛),用法:便后温水清洗肛门,取适量药膏均匀涂抹,每日2-3次。
- 栓剂纳肛:药物直接作用于直肠黏膜,局部浓度高,止血效果好,常用药物:化痔栓(清热解毒、止血,适用于内痔出血、肿痛)、痔疮栓(凉血止血,适用于便血)、九华栓(消肿生肌,适用于痔疮肿痛出血),用法:每日1-2次,每次1枚,纳肛后保留30分钟以上,便后或睡前使用。
- 针灸疗法:通过调节经络气血,增强脏腑功能,达到止血、固脱目的,常用穴位:长强(局部经验穴,止血清热)、承山(膀胱经穴,清热通络)、百会(督脉穴,升阳举陷,适用于气虚下陷型)、足三里(胃经合穴,健脾益气)、三阴交(脾经穴,调补气血),操作: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次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气虚下陷型可配合艾灸百会、气海穴,每次15-20分钟,以温阳固脱。
调护与预防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内痔流血的调护与预防对减少复发至关重要。
-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芹菜、菠菜、韭菜)、水果(香蕉、梨、火龙果)、粗粮(玉米、燕麦),保持大便通畅;忌食辛辣刺激(辣椒、花椒、生姜)、油炸烧烤、肥甘厚味(肥肉、奶油),戒烟限酒;阴虚肠燥者可多食百合、银耳、蜂蜜等滋阴润燥之品。
- 生活起居:避免久坐久立、久蹲,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便时不宜用力过猛、久蹲看书看手机;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
-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抑郁、恼怒等不良情绪,以免肝郁化火,加重出血。
- 运动保健:坚持提肛运动(吸气时收缩肛门,呼气时放松,每次20-30下,每日2-3次),可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气虚下陷;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增强体质。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中医治疗内痔流血多久能见效?
解答:中医治疗内痔流血的疗效因人而异,与病情轻重、证型、治疗方法及患者依从性相关,轻症(偶发少量便血,无脱出)患者,通过内服中药配合外治法,3-5天可见血量减少,1周左右止血;中重症(反复出血,伴脱出、肿痛)患者,需1-2周系统治疗,若能坚持辨证用药、调护得当,多数可显著缓解或止血,若用药3天症状无改善,或出血量增多、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表现,需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疾病(如结直肠肿瘤等)。
问题2:内痔流血期间能吃人参吗?
解答:是否可服用人参需根据证型辨证判断,人参性味甘、微温,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的功效,适用于气虚下陷型内痔流血(便血色淡红、肛门坠胀、神疲乏力等),少量服用可补气摄血,促进止血,但湿热下注型(便血鲜红、肛门肿痛、口苦苔黄)和血热妄行型(出血量多、色鲜红、心烦口渴)患者忌用,因人参性温,会助湿生热,加重湿热或血热,导致出血更甚;阴虚肠燥型(便血色淡红、大便干结、口干咽燥)患者慎用,宜选用沙参、麦冬等滋阴之品代替,内痔流血期间是否服用人参,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使用,不可自行盲目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