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又名白甘松、蚤休、重楼,是百合科植物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r. chinensis (Franch.) Hara)的干燥根茎,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之一,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古代医药典籍中均有记载,其名称“王孙”源于古代对贵族子弟的称谓,寓意药材珍贵,如“王孙之草”,足见其在传统医药中的地位。
从来源来看,王孙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50-100厘米,根茎横生,肥厚棕褐色,具环状节及众多须根;茎直立,单一,无毛;叶通常5-8片轮生于茎顶,叶片纸质,长圆状披针形或倒卵状披针形,全缘,叶基常带紫红色;花梗从茎顶抽出,顶生一花,花被片黄绿色,花瓣状,排列为2轮,外轮4-6片,内轮与外轮同数且较小;雄蕊数枚,花药基着,花丝扁短;子房上位,浆果状蒴果,熟时红色,内含多粒鲜红色种子,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如云南、四川、贵州、湖北等地,多生于林下、山谷草丛或阴湿山坡,喜温暖湿润、蔽荫的环境,人工栽培已逐渐普及。
在性味归经方面,王孙性微寒,味苦、辛,归肝经,其苦寒能清热解毒,辛散能消肿止痛,凉肝可定惊息风,故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良药,中医理论认为,热毒壅盛、血瘀气滞或肝风内动所致诸症,皆可用王孙调理,其药性峻猛,效专力宏,尤对热毒、疮疡、蛇虫咬伤等急症效果显著。
功效主治上,王孙的应用广泛而深入,清热解毒是其核心功效,常用于治疗热毒炽盛所致的痈肿疔疮、乳痈、肠痈、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如《本草汇言》记载王孙“治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解疔毒”,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或配伍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内服,以增强疗效,消肿止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者,可用王孙配伍三七、乳香、没药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品,内服外用皆可,促进瘀血消散、肿痛消退,凉肝定惊,适用于小儿惊风、癫痫抽搐、高热惊厥等肝风内动之症,常与钩藤、全蝎、僵蚕等息风止痉药同用,以平肝息风、定惊止痉,现代临床还发现王孙在治疗毒蛇咬伤、带状疱疹、子宫出血等方面具有独特疗效,其解毒消肿、凉血止血的功效得到进一步验证。
用法用量方面,王孙内服常用量为煎汤,3-10克;研末吞服,每次1-3克,因药性寒凉,用量不宜过大,以免损伤脾胃,外用时,取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干品研末用醋、蜂蜜调敷,炮制方法上,王孙需除去须根,洗净,晒干;若用于止血,可炒炭用,增强止血之效,使用时需注意,王孙性寒,体虚无实热者、脾胃虚寒者及孕妇应禁用或慎用,以免加重病情或引发不良反应;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以免产生毒性反应。
现代药理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王孙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其化学成分主要含甾体皂苷(如重楼皂苷Ⅰ-Ⅶ)、黄酮类、甾醇、生物碱、多糖及微量元素等,其中重楼皂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研究表明,重楼皂苷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红肿热痛;具有镇痛效果,提高痛阈;能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聚集,发挥止血作用;对多种肿瘤细胞(如肝癌、肺癌、宫颈癌等)有抑制作用,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还具有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更直观了解王孙的基本信息,可参考下表:
项目 | |
---|---|
来源 | 百合科植物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茎 |
性味 | 性微寒,味苦、辛 |
归经 | 肝经 |
功效 |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 |
主治 | 痈肿疔疮,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打损伤,惊风抽搐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0g;研末1-3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 |
禁忌 | 体虚无实热者、脾胃虚寒者及孕妇禁用;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
相关问答FAQs
Q1:王孙和重楼是同一种药材吗?
A1:是的,王孙是重楼的别名之一,重楼是《中国药典》中正式收载的药材名,其来源为百合科植物七叶一枝花或滇重楼的干燥根茎,而“王孙”“蚤休”“七叶一枝花”“草河车”等均为其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地区的别名,基原植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均一致,临床可同等使用。
Q2:王孙在治疗毒蛇咬伤时如何使用?需要注意什么?
A2:王孙治疗毒蛇咬伤时,取鲜品适量,捣烂后加少量白酒调匀,外敷于伤口周围(勿直接敷在伤口上,以免刺激伤口),同时取干品10-15克,水煎服,每日1-2次,可配伍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大黄等清热解毒、通便泻毒之品增强疗效,需注意,毒蛇咬伤病情危急,外敷内服的同时应立即送医,进行抗蛇毒血清注射等综合治疗,以免延误病情;王孙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