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风,中医又称“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的肺卫功能失调的常见外感疾病,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风、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热、暑、湿等邪气侵袭人体,肺主皮毛,司呼吸,开窍于鼻,风邪从口鼻、皮毛而入,首先犯肺,导致肺卫失宣,卫气抗邪,遂发病,其发病与季节、体质密切相关,如秋冬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暑湿,体质虚弱者更易感邪,中医治疗伤风的核心是“辨证论治”,根据病因、症状、舌脉的不同,选用相应治法与方药,同时结合针灸、推拿、食疗等综合调理,以达到“扶正祛邪、调和营卫”的目的。
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中医将伤风分为多个证型,不同证型的症状、治法及用药各异,具体如下表所示:
证型 | 主要症状 | 舌脉 | 治法 | 代表方药 |
---|---|---|---|---|
风寒束表证 |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酸,鼻塞声重,流清涕,喷嚏,咳嗽痰白稀 | 舌苔薄白,脉浮紧 |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 荆防败毒散、感冒清热颗粒 |
风热犯卫证 | 身热较著,微恶风,头胀痛,有汗或少汗,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涕,咳嗽痰黄稠 | 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 银翘散、桑菊饮 |
暑湿伤表证 |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 | 舌苔薄黄腻,脉濡数 | 清暑祛湿解表 | 藿香正气散、新加香薷饮 |
气虚感冒证 | 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咳痰无力,气短懒言 | 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 益气解表 | 参苏饮、玉屏风散合葱白汤 |
阴虚感冒证 | 身热,手足心热,微恶风寒,头昏心烦,口干咽燥,干咳少痰 | 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阴解表 | 加减葳蕤汤、沙参麦冬汤合葱白 |
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内治
中药是治疗伤风的主要手段,需根据辨证分型选用方药:
- 风寒束表证:以辛温解表为主,常用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等),若咳嗽明显加杏仁、桔宣肺止咳;若体质虚弱者,可选用参苏饮益气解表,成药如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等。
- 风热犯卫证:以辛凉解表为主,代表方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荆芥穗、薄荷、牛蒡子等),若咽喉肿痛重加射干、马勃清热利咽;咳嗽痰黄加浙贝母、黄芩清肺化痰,成药如银翘解毒片、连花清瘟胶囊等。
- 暑湿伤表证:多见于夏季,以清暑祛湿为法,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厚朴、半夏等)为常用方,若暑热重加金银花、荷叶清热解暑;湿邪盛加茯苓、薏苡仁健脾祛湿。
- 气虚感冒证:需益气解表,避免单纯发汗耗伤正气,方用参苏饮(人参、苏叶、葛根、前胡等),若自汗明显加黄芪、白术固表止汗。
- 阴虚感冒证:以滋阴解表为主,方用加减葳蕤汤(葳蕤、白薇、薄荷、豆豉等),若口干甚加麦冬、石斛养阴生津;干咳无痰加桑叶、杏仁润肺止咳。
针灸与推拿
针灸和推拿可作为伤风的辅助疗法,尤其适用于轻症或儿童患者:
- 针灸:取穴以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阳经穴为主,风寒证可加灸,主穴:风池(疏风解表)、合谷(清热解表)、列缺(宣肺通窍),配穴:风寒配风门、肺俞(隔姜灸);风热配曲池、尺泽(泻法);暑湿配阴陵泉、足三里(祛湿);气虚配足三里、关元(补法),操作:风池、合谷用毫针,列缺浅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
- 推拿:手法轻柔,以疏风解表、宣肺通窍为主,常用手法:开天门(两拇指自眉心向上推至发际,50次)、推坎宫(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50次)、揉太阳(按揉太阳穴,50次)、揉迎香(按揉鼻翼两侧迎香穴,50次)、拿风池(拿捏风池穴5-10次),风寒证可加推三关(前臂桡侧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风热证加清肺经(无名指末节向指根直推,100次)。
食疗调理
食疗是中医“药食同源”理念的体现,可根据证型选用食疗方辅助调理:
- 风寒证:生姜红糖水(生姜3片、红糖10g,煎水趁热服,发汗散寒);葱白粥(葱白3段、粳米50g,煮粥食用,解表散寒)。
- 风热证:薄荷茶(薄荷叶3g、绿茶2g,沸水冲泡,清热利咽);梨百合汤(雪梨1个、百合10g、冰糖适量,煮汤润肺止咳)。
- 暑湿证:藿香佩兰茶(藿香、佩兰各5g,沸水冲泡,祛暑化湿);冬瓜薏米汤(冬瓜100g、薏米30g,煮汤清热利湿)。
- 气虚证:黄芪山药粥(黄芪15g、山药30g、粳米50g,煮粥益气固表);红枣糯米粥(红枣5枚、糯米50g,煮粥补中益气)。
- 阴虚证:沙参玉竹汤(沙参、玉竹各10g,瘦肉适量,煮汤滋阴润燥);百合莲子粥(百合15g、莲子10g、粳米50g,煮粥养阴生津)。
预防与调护
中医强调“治未病”,伤风的预防与调护至关重要:
- 顺应四时:根据季节变化增减衣物,避免汗出当风;春季防风,夏季防暑湿,秋季防燥,冬季防寒。
- 增强体质: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以固护卫气;体质虚弱者可服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
- 调节饮食:饮食清淡易消化,忌生冷、辛辣、油腻之品;病后宜食粥、汤等易消化食物,忌过饱。
- 避免传染:流感季节少去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室内勤通风;患者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相关问答FAQs
问:中医治疗伤风和西医感冒有什么区别?
答:西医感冒多分为病毒性(普通感冒、流感)和细菌性,治疗以抗病毒、对症(退热、止咳、缓解鼻塞)为主,如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热药,或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中医治疗伤风则强调“辨证论治”,根据风寒、风热、暑湿等不同证型及体质(如气虚、阴虚)选用辛温/辛凉解表方药,同时结合针灸、推拿、食疗等综合调理,不仅缓解症状,还兼顾改善体质(如气虚感冒需益气解表,避免单纯发汗耗伤正气),注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个体化治疗。
问:儿童伤风中医治疗需要注意什么?
答: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治疗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①用药轻灵:避免过苦、过寒、过热之品,如风寒证慎用寒凉药(如黄连、黄芩),风热证慎用辛温燥烈药(如附子、干姜);剂量需根据年龄、体重调整,一般成人量的1/3-1/2。②手法轻柔:推拿时手法宜轻,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避免皮肤损伤。③饮食调理:忌生冷、甜腻、辛辣食物,可配合食疗如葱白水、陈皮水,避免加重脾胃负担。④及时就医:若出现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9℃)、精神萎靡、呼吸急促、惊厥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