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是临床常见症状,中医称“鼻衄”,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鼻衄”的记载,认为其病位在鼻,与肺、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中医治疗鼻出血强调整体观念,通过辨证论治,结合内服药物、外治法及日常调理,达到止血、治本、复发的目的。
鼻出血的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鼻为肺之窍,足阳明胃经循鼻上行,肝之经脉上络于鼻,肾之精液上润于鼻,鼻出血多因火热迫血妄行,或气虚不摄血所致,具体病机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 肺热炽盛:外感风热燥邪,或过食辛辣,致肺热壅盛,损伤鼻络,血随气逆而溢。
- 胃热炽盛:饮酒过度,或过食肥甘厚味,致胃火炽盛,循经上炎,迫血妄行。
- 肝火上炎: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致肝火上逆,损伤鼻络。
- 阴虚火旺:久病耗伤阴液,或劳欲过度,致虚火内生,灼伤鼻络。
- 脾不统血:思虑劳倦伤脾,或久病脾虚,统摄无权,血不循经而溢。
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鼻出血需根据病因、症状、舌脉等辨证分型,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出血时先以止血为要,血止后调理脏腑以固本,常见证型及论治如下:
证型 | 主症 | 治法 | 代表方药 | 常用药加减 |
---|---|---|---|---|
肺热炽盛 | 鼻中出血,色鲜红,鼻干,咳嗽,痰黄,舌红苔薄黄,脉数 | 清肺泻火,凉血止血 | 桑菊饮加减 | 加黄芩、栀子清肺热;侧柏叶、白茅根凉血止血;鼻干甚加玄参、麦冬养阴润肺 |
胃热炽盛 | 鼻血量多,色深红,口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 玉女煎加减 | 加石膏、大黄清泻胃热;丹皮、赤芍凉血;出血多加三七粉(冲服)止血 |
肝火上炎 | 鼻血反复发作,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 龙胆泻肝汤加减 | 加夏枯草、栀子清肝火;黄芩、菊花清肝明目;出血甚加藕节、仙鹤草止血 |
阴虚火旺 | 鼻血色淡红,反复发作,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 知柏地黄丸加减 | 加麦冬、玄参养阴生津;地骨皮、白薇清虚热;兼气虚加太子参、黄芪益气 |
脾不统血 | 鼻血色淡,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 健脾摄血,补气养血 | 归脾汤加减 | 加阿胶、艾叶养血止血;气虚甚加党参、白术增强健脾益气;兼肾阳虚加附子、肉桂温阳 |
特色外治法
除内服药物外,中医外治法可直接作用于鼻部,快速止血并缓解症状,常用方法包括:
- 吹鼻法:用云南白药粉、马勃粉或三七粉,每次少量吹入鼻孔出血处,每日3-4次,适用于各型鼻出血,尤其出血量少者。
- 敷贴法:取大蒜捣烂如泥,敷于足底涌泉穴(用纱布包裹,避免皮肤灼伤),每日1次,每次2小时,适用于肝火、胃热型鼻出血。
- 冷敷法: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前额或鼻梁,每次15-20分钟,通过降低局部血流速度减少出血,适用于急性出血期。
- 穴位按摩:按揉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合谷穴(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上星穴(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每个穴位按揉3-5分钟,每日2-3次,可调和气血,预防复发。
- 鼻腔填塞法:用明矾纱条、三七纱条或马勃棉球填塞鼻腔,压迫止血,适用于出血量较大者,填塞后24-48小时取出。
日常调理与预防
中医重视“治未病”,鼻出血患者需注意日常调护,减少复发:
- 饮食调理:根据证型选择食物,肺热、胃热者宜食梨、枇杷、苦瓜、绿豆等清热泻火之品;阴虚者宜食银耳、百合、麦冬等滋阴润燥;脾虚者宜食山药、红枣、莲子等健脾益气,忌辛辣、油腻、酒类,避免助热动血。
- 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暴怒、焦虑,尤其肝火型患者需调节情绪,防止肝火上炎。
- 生活起居:避免挖鼻、用力擤鼻,天气干燥时使用加湿器保持鼻腔湿润;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耗伤气血。
- 运动调养:选择太极、八段锦等缓和运动,增强体质,但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防止血压升高诱发出血。
相关问答FAQs
问:鼻出血时能不能马上用纸巾堵住?
答:不建议,纸巾易掉落纤维,可能堵塞鼻腔或随气流进入气管,甚至因反复填塞损伤鼻黏膜,正确做法是身体前倾(避免后仰导致血液流入胃部引起呕吐),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软部(紧贴鼻骨下方),持续压迫10-15分钟,同时冷敷前额,若出血不止,需及时就医。
问:中医治疗鼻出血需要多久见效?
答:取决于病情轻重和证型,轻证(如偶发少量鼻出血,辨证为肺热或胃热)通过内服汤剂配合外治法,通常1-3天可止血;重证(如反复大量出血或阴虚、脾虚型)需7-14天控制症状,之后调理1-2个月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若出血频繁或伴贫血、血压异常,需排除鼻腔肿瘤、血液病等器质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